“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

ID:26939314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_第1页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_第2页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_第3页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_第4页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评[摘要]治理“城市病”是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章梳理、汇总了国内外从城市经济学、生态学、城镇化、城市规划、城市规模等视角解释“城市病”成因及其治理措施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指出上述理论研究成果的适用范畴和相对局限性。中国2/vie  [关键词]“城市病”;成因;治理  [DOI]10.13939/j.ki.zgsc.2016.51.0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近18%上升到2015年的56.1%,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至7.7亿人(国家统计局,2016)。但毋庸回避

2、的问题是,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在遭遇严重的“城市病”困扰。  1“城市病”成因国内外研究综评  “城市病”是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从城市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立场解释了“城市病”产生的原因。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内部的土地稀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高密度,城市的外在性、街区效应和市场失灵引发了交通堵塞、污染、种族隔离及公共财政等问题(P.Mieszkowski,1987)。生态学家RichardRegister(2002)认为人类的城市设计、建设和管理活动对自然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呼吁人们在汽车城和生态城、机械城和人性城之间做出明智抉择。国际建筑协会

3、1933年发布的《雅典宪章》将城市拥挤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归因于缺乏分区规划;1977年发布的《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指出,无计划的城市化进程和对自然资源的滥加开发,使城市环境污染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国内学者从城镇化、人口集聚、城市规划、城市规模、体制机制等角度解释中国“城市病”现象。  一是从城镇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病”与“过速”型城市化、“虚胀”型城市化等不恰当的城市化道路与模式有关(吴冕,2011)。陆大道和樊杰(2012)指出,虚高和冒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产业的重复建设和城镇的无序蔓延,导致资源环境的代价过大。大多数城市都偏重用地规模的外延扩张,出现了“土地城镇化”速度

4、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侯永志,2013),引发“城市病”。王俊和李佐军(2014)认为城市化进程应该与工业化进程匹配,如果城市化超前将出现所谓的“鬼城”,如果城市化滞后,将出现城市过度拥挤。基于此,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樊杰等,2013)、规范控制城市空间开发秩序(李国平和谭玉刚,2011)、推动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陆根尧等,2011)、改变“人随地转”的城镇化模式和路径(张强,2013)、打破城市群高产出、高污染的困境(张学良、杨朝远,2014)、用“生态红线”的法治思维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秦静、周立群等,2015)等。  二是从人口集聚的角度,

5、认为大城市吸引人口过度集聚是“城市病”等化的压力,与行为有关的流动人口增长带来城市交通资源的压力(穆光宗,2012)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实施了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政策,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加快放开落户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特大城市简单地用行政手段控制所谓低素质流动人口,难以达到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叶裕民,2015)。  三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病”的症结在于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或落实不到位。胡兆量(1986)指出,出现大城市规模难以控制、人口潮汐交通等问题,原因在于我国比较侧重于行政控制手段,对于经济杠杆手段和规划

6、手段注意不够,规划工作不健全。王格芳(2012)认为,重地上建设轻地下建设的建设理念导致许多城市“急功近利”,“华丽而羸弱”。秦红岭(2013)认为,不适当的城市规划会给城市生态造成人为干扰,助长城市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正是由于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以及城市规划执行不力,缺乏连续性和严肃性,不少城市难以摆脱“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和“单中心”空间格局(赵弘,2014),一些城市甚至陷入城市增容、扩建道路与交通拥堵之间的恶性循环(刘晓星,2013)。  四是从城市规模角度,探讨“城市病”是否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必然产物。向春玲(2014)认为,城市的集聚规模越大,拥挤效应越明显,“城市病”

7、发生的概率越大。曹建海(2014)提出,当中国城市的规模达到45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约8000人/平方公里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影响不再显现。中国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城市病,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埃森哲,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2013)。但“城市病”不能简单归咎于集聚规模和城市扩张,更不能因此否定城市化以及大城市的价值(孙久文等,2015)。肖金成(2007)指出,城市规模偏小,不仅城市的规模效应和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