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

ID:26941175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_第1页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_第2页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_第3页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_第4页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朱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在一玄先生的百岁大庆时,来参加朱师百岁庆典的人应当说都是�Z老人家的学生,都是后生晚辈。我又想,不仅仅是70后、80后或90后,即使是我这样历经沧桑的八十五六岁的老翁,要想读懂恩师一玄先生这一代人的这一部人生大书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常说的“阅读人生”,可能更重要的是,先把我们前辈的人生多多阅读,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中国5/vie  朱师是带着辛亥革命的余温呱呱落地的。在近一百个岁月中,�Z横跨了五个时代:民国、抗战、国共内战、建国,一直到划时代的改革开放。花开花落无间断,春

2、来春去不相关,朱师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着,成长着,也成熟着,在他身影后面留下一道道踪迹,有深有浅,汇聚一起,竟是一部大书。而朱师却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迂回曲折的学术生涯。百年奋进,既受到学界精英的认可,同时也受到后生晚辈的尊崇。这一切让我们这些后生体悟到,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长和成熟,走上真正的人生之路,而学术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  于是我想到了,恩师一玄先生对我们的意义这个极具启迪性的话题。朱师在小说史料学的系统工程上的巨大贡献,可能是我们每一位精神同道的共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朱师对我们的意义

3、,但是我认为这可能是属于学术知识上的吧。而我更想从我所亲炙的那些历史记忆中钩稽出朱师对早期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南开大学中文系再到南大中文系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室,一直到朱师的小说戏曲研究室的情结,谈谈我心中朱师对我们的意义。  我觉得我们没有在朱师百岁庆典上恭维一番他的功德。朱师可不是中华“文曲星”,也并非什么奇才异响、绝世逸群的国学大师。他只是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民教师。因为他把毕生之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南开大学中文系和他始终心系的小说戏曲研究室,我想这就够了。因为他以人们不可思议的韧性,

4、战胜了从青壮年就患有的肺结核,更以不可思议的坦荡胸襟顶住了所有的政治挤压和难以言传的精神迫害。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他对自己人格精神与信念的坚守。正是因为他坚持了下来,于是他才是胜利者,于是才笑着在我们中间了。  1950年9月我入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朱师当时属于青年教师行列,记得张怀瑾先生担任系秘书,至于朱师我记不清担任什么工作了。所以开始我并不认识朱师。但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在我们刚入学就上演了。当时,北院唯一的校医是任大夫,按惯例,入学第二天就是体检。我只知道新生男同学都要经过任大夫

5、仔细地通体检查,不知是因为年龄尚小,还是因为全体新生都要被一位只比我们大二十来岁的女大夫一一检查,所以回宿舍后,男同学只是互相开玩笑,倒也没有过多“害羞”。可是很快我们就从师兄处了解到任大夫就是朱师的夫人。所以我们新同学是先识师母,后拜朱师的。  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我一经拜师,我的人生就奇妙地和朱先生联系起来了,这里有两件事对我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件是我入学刚刚一年我的师兄白化文(当时叫白�桢),就转学到北大中文系了。我和白兄联系后也想转到北大。说实话,一年下来我有点儿想家,又搭上我有个女朋

6、友在辅仁读书;二是后悔自己轻率地只想出来闯一闯,所以没报北大。而当时的南开大学北院似乎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热闹,全院学生只有一百单八将,除了美丽的和平湖很诱人外,我觉得自己不适应在天津的生活。白兄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真的为我奔波了一番,北大同意我转过去。关键是我要在南开大学提出申请。经师兄指点我找到了朱先生,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正式谒见恩师。我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并提出要求,朱师似有点儿惊讶,沉吟一会儿,只问了我一句话:你当时报的第一志愿是哪个学校?我说南开中文系啊!这时朱师又说了一句,这得问问系主任啦。我刚

7、刚入校时,系主任是西南联大调入的桐城派散文大家彭仲铎先生,后来听说,中文系闹了个“宫廷政变”。我们这些傻学生也不清楚底里,记忆中后来是邢公畹先生代理系主任。这横插一笔是说,不久朱师接见了我,明确告知我,经领导研究,凡第一志愿报南大的不予转学。一锤定音,决定了我四年的南开中文系的学习生活。后来和北大朋友聊起这件往事,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到北大,未尝不是好事,像你这样的性格,很可能是反右时期的“当代英雄”(按:北大在1957年时,中文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办了个刊物,名字就叫《当代英雄》,后来因言获

8、罪,很多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被打成“右派”,或开除党、团籍)。我忘记了当时听这话之后的反应。转学的事也许是让我郁闷过,但朱师却有过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鼓励的话:“在什么学校读书关键还是自己,你会有出息的。”  1952年,全国教育改制,学习苏联,进行有名的“院系调整”,记得当时中文系党员很少,何林师、公畹师虽然都很“进步”,但都不是党员,教师中,似乎朱师是仅有的几位之一吧,所以他担任系助理,在系主任李何林先生领导下,掌管系里方方面面的事情。  转眼到大四了,��业志愿书上我明确填的是:一是报社记者,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