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

ID:26971017

大小:49.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30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_第1页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_第2页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_第3页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_第4页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者信息拓展】学者鲁迅一、 章太炎:“学问”与“革命”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逝世。当时鲁迅正在病中,“精神委顿,便不能按日写日记”,因而无从知悉他当时的想法。病情转好后,鲁迅挥笔写下《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和《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两文,特别提出章太炎的革命志向与实践:“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但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将章氏最为人称道的佛学与国学研究,置于增进国民道德与爱国热肠的目的之下,意在揭出章氏的学术与革命之关系,并慨叹“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

2、史上还要大。”鲁迅早年留学东京时,曾于民报社亲炙章太炎,对章氏的学问根柢,当然不会漠然无识,此时特别突出其作为“革命者”的一面,显然另有措意。后人对于死者的描述,不免是一种建构,建构的方式,也总是随时代环境与个体心境而发生改变:或突出不同的方面,或对同样的现象做出不同的阐释。因此,对于这些描述,不能做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理解,将其视为“从来如此”的“事实”加以接受,而应将这些“突出”与“阐释”置入具体的历史境遇中做出分析。鲁迅的这一写法,周作人是有所领悟的,他在《民报案》一文中写道:“太炎的有些文章,现在收在《章氏丛书》内,只像是古文,当时却含有革命意义的,鲁迅的佩

3、服太炎可以说即在于此,即国学与革命这两点。太炎去世以后,鲁迅所写的纪念文章里面,把国学一面按下了,特别表彰他的革命精神,这正是很有见地的。”学问与革命,即不能偏废,全然舍去学问一面,又有所强调,突出“革命者”的形象,在周作人眼里,两者缺一不可。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这里,“学问”的合法性,未必如此牢固。“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鲁迅始终对“知识”以及“惟知识之崇”有所警惕,“文学家的根本态度”使其在“教书”和“写东西”之间选择了后者,这背后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学问的合法性的动摇,对这一合法性的怀疑与重建伴随着鲁迅的一生,也伴随着后人对“学者鲁迅”的建构。二、

4、“学者鲁迅”的浮现与知识论体系的转换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人们最初面对他的背影,首先认定的,他是一位‘青年的导师’,一位‘被压迫民族与民众的代言人’。”这些认定所依据的文本,多是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感、翻译以及书信。然而,这并不是鲁迅留下的著作的全部。在鲁迅逝世八天前的日记中,还留有这样的记载:“十一日。星期。晴。上午孔若君寄赠《中国小说史料》一本。”鲁迅生前不止一次地表示编一本较好的文学史的愿望,并为此做了不少准备,这本《中国小说史料》是否也是准备之一,现在当然已无从确认,但说他对此保持了一生的兴趣,恐怕是不错的。对文学史的兴趣立刻让人想到《中国小说史略》,而鲁

5、迅的学术著作却远不止此,至少还包括《会稽郡故书杂集》、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岭表录异》、《汉文学史纲要》、《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汉画石刻》等等,这批作品,隐隐勾勒出一个潜在的“学者鲁迅”的形象,此时,如何对其加以命名与叙述,给予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便成为一个可能的问题。在鲁迅去世时的众声喧哗中,蔡元培的挽联颇引人注意:“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重视鲁迅的学术著作,似乎是蔡元培的一贯思路,其《鲁迅先生全集序》中写道:“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郡故书,校《嵇康集》,辑谢承《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

6、,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同样注意到鲁迅在考据辑佚方面的功夫的,还有赵景深、郑振铎、台静农等人,赵景深称《古小说钩沉》“采辑审慎、搜罗宏富、比类取断、删汰伪作”,郑振铎谓鲁迅的辑佚工作具备“周密小心的校勘和博大宏阔的披览”,台静农则赞《唐宋传奇集》曰:“先生是集,则将一切纷误,廓面清之……《稗边小缀》……多精心之考证”。然而,“清儒家法”本身绝非某种单纯的治学工具,有清一代在考据辑佚上严格的方法论限制,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复杂历史关系的产物,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来回应现实命题是儒学的基本特征,而清儒对于古代典制的细密考掘,实际上也正回应着清代帝国政治的不断变迁,正是这样一种

7、特定的思想背景,支撑着“清儒家法”的传承与使用,也赋予其中的知识产物———也即“学问”———以合法性。换言之,特定的思想背景与知识论结构,规定了学术研究的意义归宿:也即什么样的知识是有意义的知识,什么样的学者是有意义的学者。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知识论结构中,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而所谓“为考据而考据”,正是抽去了一切知识论结构的结果———成为无意义的知识产物。随着清王朝的解体与民国的建立,“清儒家法”失去了其知识论背景,仅仅停留在继承清儒的考据辑佚之法,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