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ID:27070723

大小:369.01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30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_第1页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_第2页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_第3页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_第4页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当今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全球可待续发展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一.人口问题实质: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Fig.)进一步影响:经济问题:贫困(Tab.)政治问题:移民、难民、冲突资源问题:过度利用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国2008年《世界人口报告》:总人口:68.3亿(增长率1.2%) 发达国家:12.3亿(增长率0.3%) 发展中国家:56.0亿(增长率1.4%) 预测2050年:91.8亿(发达12.8亿,发展中79.0亿)世界主要

2、贫困国家非洲: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布隆迪、民主刚果(扎伊尔)、尼日尔、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乍得、马达加斯加亚洲:尼泊尔中美洲:海地二.资源问题实质: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能源和矿产资源探明潜力下降(Fig.)土地退化,生产能力持续下降森林赤字,草地和湿地破坏淡水分布不均,一半国家水资源紧缺世界部分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影响人口承载力下降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政治冲突环境质量下降三.环境问题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因为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都是需要时间的)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3、环境的自净能力(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表现区域性环境污染:水、土、气全球性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进一步影响人口承载力、人口质量资源数量与质量经济与政治问题第三节全球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发展):贫穷落后、发展不足、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发展与保护):人口老化、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新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的西方经济模式不适应中国,不适应世界,乃至不适应欧美自身的未来发展。发展道路只有两条:一种继续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一.可持

4、续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马尔萨斯的预言: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食物供给将以自然级数增长;而人口增长以几何级数增长;最终,世界将陷入饥饿。马尔萨斯后的争论(技术与创新?)新马尔萨斯主义:地球是一个有限的“馅饼”谨慎的悲观主义:地球是一个不确知的“馅饼”谨慎的乐观主义:地球是一个不断增大的“馅饼”热情倡导派:地球是一个无限的“馅饼”1960′:起步1960′-70′:形成共识1980′初:开始研究1980′末:提出模式“公害”的显现,“增长极限的讨论”《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内罗毕宣言》,WECI的成立1990′:提出行动纲领《我们共同

5、的未来》“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世界环发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他定义:生态系统(UNEP),废料和污染物(《世界资源报告》),基于经济学的政策(《世界发展报告》),人地和谐(里约大会),人的福利(《世界无末日》)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富国需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穷国需重新审视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公平性:在资源分配、发展权力、技术转让、资金供给

6、、文明成果共享以及义务的承担等方面体现平等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缓冲能力、经济的生产能力、社会的需求能力、管理的调控能力的提高及其相互调适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生态需求指标:从环境中开采资源的积极需要和各类废弃物返回环境的消极影响之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城市人口百分比-文盲人数百分比)/2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水平,国民收入水平世界银行指标体系: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生存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农业投入水平生存资源禀赋资源转化效率生存持续能力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成本区域发展潜力区域生态水平

7、区域环境水平区域抗逆水平社会安全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动力区域科技能力区域教育能力区域管理能力临界基础动力牵引约束上限组织能力科技支撑5.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世界上任何国家要想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必要有序地实现三大“非对称性零增长”:在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和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实现物质资源消费速率的零增长,其中包括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以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