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ID:27084066

大小:66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1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难点)3.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重点)4.通过探究实验,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自主预习·探新知]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

2、物种丰富度越低。三、种间关系1.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实例(连线)种间关系实例①捕食Ⅰ.流感病毒与人②竞争Ⅱ.根瘤菌与大豆③寄生Ⅲ.草与兔④互利共生Ⅳ牛与羊提示:①-Ⅲ ②—Ⅳ ③—Ⅰ ④—Ⅱ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类型类型现象决定因素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

3、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镶嵌分布①地形变化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③光照强度的不同等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3.探究步骤——↓——↓——↓——↓——[基础自测]1.判断对错(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

4、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提示:(1)× 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2)√ (3)√(4)×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6)×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

5、取样法。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营养关系,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导学号:62672162】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D [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和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数量随甲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且这种变化不同步,甲的种群数量多且甲表现为“先增先减”,则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甲和乙之间是捕食关系。]3.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4种土壤微

6、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A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备选习题)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一个池塘中含有的种群数量A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7、,B正确;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正确;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研究种群的数量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正确。][合作探究·攻重难]种间关系[思考交流]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寄生。(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对稻飞虱没有危害。2.下

8、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①     ②    ③    ④(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2)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