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拗救》ppt课件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

ID:27324698

大小:391.82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8-12-01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_第1页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_第2页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_第3页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_第4页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律诗的拗救》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讲律诗的拗救(一)(一)律诗的节奏格律诗句的节奏分为三种:音调节奏,意义节奏,平仄的组合节奏。1.音调节奏:就是我们念诗时的节奏。律句的音调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两个字)作为一个单位的。五言句与七言句的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如五言:A仄—仄/仄—平/平,七言:A平—平/仄—仄/仄—平/平为方便起见,人们把这些节奏分别称为顶节、头节、腹节、脚节。五言A仄—仄/仄—平——/平——,(头节)(腹节)(脚节)七言A平——平——/仄—仄—/仄—平——/平——(顶节)(头节)(腹节)(脚节)2.意义节奏:是指一个词、一个词组、

2、一个介词结构或一个句子形式。因此,诗句中,音调节奏与意义节奏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如:一致的远别—悠悠—白发—新,不一致的音调节奏:江潭—何处—是通—津。意义节奏:江潭—何处—是—通津。3.平仄的组合节奏律诗中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必须相反,但由于句脚不能做“平平平”与“仄仄仄”,因此在A式与b式中,腹节第一字必须与前一节奏平仄相同,但以一个音为一个节奏。A式为:仄仄——仄——平平,b式为:平平—平—仄仄(二)律诗的拗救前面我们学习了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称为常格,但实际上,律诗的平仄格式并不是与常格完全一致的,凡平仄不依

3、常格的句子,就叫做拗句。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拗”,B式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拗,其它普通的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一、三字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为方便起见,依照王力先生的说法,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这2句话是针对七言律诗说的,至于第七字,因为在句尾,尤其要分明。至于五言律诗就应该是“

4、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一三五不论”七言的第一字,无论哪一种平仄格式中都可以不论,因为离末句较远,又不是节奏点上。如宜平而仄的:1.一生几许伤心事。(王维)仄平仄仄平平仄(比较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2.雪花遣霰做前锋。(杨万里)仄平仄仄仄平平(比较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宜仄而平的:1.从道人生都是梦。(白居易)平仄平平平仄仄(b式:仄仄平平平仄仄)2.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平仄平平仄仄平(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除B式外,五言律诗的第一字(头节第一字),七言律诗的第三字的平仄也可以不论。如宜平而仄的:1.少年无不可。(

5、高适)仄平平仄仄(b式:平平平仄仄)2.水客暗游烧野火。(元稹)仄仄仄平平仄仄(b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宜仄而平的1.西陆蝉声唱。(洛宾王)平仄平平仄(a式:仄仄平平仄)2.回首六朝山。(王安石)平仄仄平平(A式:仄仄仄平平)3.秋山春雨闻吟处。(杜牧)平平平仄平平仄(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4.鸬鹚空自泛寒洲。(储光羲)平平平仄仄平平(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所举的七言第一字,五言A、a、b式第一字,七言A、a、b式第三字,宜平而仄、宜仄而平的拗,称为甲种拗。这种情况,诗人可不避,也可以不救。但是在B式的诗句里,如果是五言

6、诗,第一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如果是七言诗,第三字的平仄必须分明。也就是说,B式的头节上字必须依照规定,限用平声。即五言诗B:[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七言诗B:[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如果近体诗犯了这一错误,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子中就剩下了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诗家大忌,如果犯了孤平,一定要救。如欲归翻旅游(高适)徐孺宅前湖水东(来鹏)B式五言第一字及七言第三字(头节上字)的拗(即孤平),称为丙种拗。五言第三字与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律诗中,这些地方的字平仄一般

7、要论,否则就是拗,如b式:清晨入古寺(常建)亲朋尽一哭(杜甫)秋水才深四五尺(杜甫)回首青山独不语(李嘉祐)B式:禅房花木深(常建)田园春雨余(韦应物)锦里先生乌角巾(杜甫)余亦扁舟湘水阴(刘长卿)a式:明月隐高树(陈子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A式:漠膜秋云低(杜甫)将军帐下来从容(张谓)b式和B式变例较多,a式和A式变例较少,因为如果a式腹节上字不论,诗句的后三字脚就变成了仄平仄,A式腹节上字不论,诗句的后三字脚就变成了平平平,即三平调,二者都是古体诗的标准平仄,尤其是后者,近体诗应该极力避免。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

8、腹节上字)的拗,称为乙种拗。对于乙种拗,诗人要尽量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关于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字正当节奏点,本不该用拗,但“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b式中,五言本该用[平平平仄仄],诗人常常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