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

ID:27385545

大小:694.51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2-01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_第1页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_第2页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_第3页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_第4页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阐述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重点:犯罪故意犯罪过失认识错误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一、概念和意义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的规制机能)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认识错误3、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目的是防止客观归罪4、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1、刑法理论的意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新派(应受关注的是行为人)与旧派(行为主义)2、心理责任论和规范责任论3、司法实践的意义A.定罪意义: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B.量

2、刑意义:有责性大小三、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主观方面的客观化主观方面的判断示意图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间接故意:放任直接故意:希望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否应当预见到没有预见到第二节犯罪故意(1)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㈠犯罪故意的概念T14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2、犯罪故意(责任)不同于故意犯罪(行为)。㈡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1、关于故意的学说——容认说:行为人认识到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成立故意。第二节犯罪故意(2)2、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3、明知A、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b、对行为结果的认识c、对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B、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认识?——不要求刑事违法性认识,只要求对行为和结果有危害性的认识第二节犯罪故意(3)C、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要发生危害结果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危害结果3、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A、希望——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B、放任——听之任之、漠然处置的心理态度(区别于“希望”的心理态度)4、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A、认识因素是前提和基础B、意志因素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2008020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

4、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第二节犯罪故意(4)二、犯罪故意的类型㈠直接故意1、明知+希望——明知自己的希望会(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5、,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明知包括两种表现形式:A、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B、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第二节犯罪故意(5)3、希望——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A、目的明确B、态度积极C、意志坚决4、一般对危害结果的认识并不要求很具体5、某些犯罪的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原为: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第二节犯罪故意(6)㈡间接故意1、明知+放任——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认识因素——明知可能A、只能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B、不能出现明知

6、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情况——为什么?第二节犯罪故意(7)a、设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还继续实施该行为,行为人就是在积极追求该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心态就是希望,不是放任。b、“明知必然”与“放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3、意志因素——放任A、放任不是希望,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二节犯罪故意(8)B、放任——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又并不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C、危害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意志D、对危害结果持听之任之、漠然处置的态度4、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况:A、“无所谓”——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

7、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第二节犯罪故意(9)B、“豁出去”——为了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C、“不计后果”——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而是在瞬间的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5、放任的结果本身并不是人的需要和目的的直接产物,而是行为人在执意实现某种行为目的的同时,放任了另一种危害结果。主观方面的判断示意图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间接故意:放任直接故意:希望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否应当预见到没有预见到第二节犯罪故意(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