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ID:27501567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4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_第1页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_第2页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_第3页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_第4页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摘要: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中的新股抑价现象是IPO发行定价中的异常现象之一,一般指新股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远低于新股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巨幅上扬,上市首日即可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IPO抑价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在我国,这个现象更严重。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对我国高IPO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股抑价;差额回报;股权结构;证券监管    1IPO抑价现状    IPO(Initialpublic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

2、指的是股份公司股票由私人持有转向公众持有,并且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产生股票的市场流动的过程。成功的IPO有利于公司扩大筹资规模,也有助于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IPO过程中的定价问题是决定IPO成败的核心环节。新股价格的确定,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发行人配合主承销商根据一定的估价模型估算出反映公司内部价值的参考价格,作为投资者认购的决策依据;估值工作完成后,主承销商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新股发行方式,使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充分反映市场需求情况。  IPO定价中的抑价现象(简称新股抑价,underpricing

3、)一般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远低于二级市场价格,特别是上市首日交易价格巨幅上扬,具体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格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超额回报。由于新股高抑价的存在,造成一二级市场间的巨大价差,使大量资金滞留于一级市场。在国内的一级市场中,新股发行冻结资金额大大超过了融资规模,中签率越来越低,大量生产领域的资金和银行存款进入股票一级市场。这种现象加剧了股票供给与需求的缺口,损害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金配置效率,新股高抑价问题成为困扰我国股票市场的重大难题之一。    2信息对称的IPO抑价解释

4、    2.1避免法律诉讼假说  美国1933年《证券法》规定IPO中所有的招股说明书上签字的有关各方均对任何与发行有关的材料的遗漏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减少未来可能发生诉讼的有效办法就是抑价发行。TINIC(1988)进一步发展了上述假说,并提供了相关的证据。SIMON(1989)也检验了1933后《证券法》的影响。Hughest和Thakor(1992)又提出了几个与法律诉讼威胁相关的定价模型。而Drake和Vetsuypens(1993)和Alexander(1991,1993)的研究表明法律责任

5、考虑并不是大规模IPO抑价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其法律诉讼并不明显,但其抑价程度却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得多。  2.2财富转移假说  由于购买定价偏低的新股会给投资人带来收益,因此在国有化或私有化过程中,政府会充分利用这一点,即新股发行抑价以实现财富的转移,使部分利益集团或民众从中受益。如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时撒切尔夫人当政期间,实行大规模的非国有化政策。  2.3股权分散化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IPO抑价是为了让更多的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实现股权的分散化目标。股权分散有助于股票在市场上的流通,从而更好

6、地实现管理层的稳定。Booth和Franks(1995)和Brennan和Franks(1995)认为,如果投资者认为股票的流动性较好,他们会以较小的折扣来认购股票,因此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依赖于股权的分散化。因此某些公司的管理层新股抑价发行作为一种手段来控制公司,而某些公司的管理层却把新股抑价发行作为另一种手段来增加股票的流动性,进而使股东得到好处。    3信息不完全的IPO抑价的解释    3.1赢者诅咒假说  有关IPO抑价的解说,现代比较流行的观点之一,就是Rock(1986)提出的赢者诅咒假说。在

7、模型中假设无法确定地预测股票市场未来的价格,同时不同的投资者对未来股票价格拥有的信息也不同,Rock将不同的投资者分成两类:拥有完全信息的投资和对信息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在这一模型中,拥有完全信息的投资者只有在股份被低估时才会购买股票,相反对信息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将无法知道股票被高估或是被低估,他们只能得到一部分被低估的股票,这部分才有投资价值,但却得到了全部价值被高估。  3.2信号传递假说  抑价发行的新股让投资者尝了甜头,因此有利于股票未来的溢价发行,这个模型主要是由Allen和Faulhaber(198

8、9),Welch和Grinblatt和Hwang(1989)分别提出的。在这一模型中,假设发行公司了解其自身价值高低的有关信息,因此他们会采取多次发行股票的动态发行政策。当然如果投资者在再次发行前已经知道股票价值,那么上市公司的上述策略将失效。3.3信息获取成本假说  Benveniste和Spindt(1989)年提出投资银行为了股票预售阶段从机构投资者那里获得有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