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

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

ID:27635691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_第1页
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_第2页
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_第3页
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成都BRT站点尺度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从新开发的成都二环路BRT站点出发,总结现阶段成都二环路高架桥BRT站点在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成都BRT站点可行的完善方式,为成都BRT快速公交站点设计改造提供意见和建议。关键词:成都市BRT站点尺度改造中图分类号:C39文献标识码:A一.影响城市高架道路景观尺度体验的生理因素(1)视野。在街道上行走或车辆低速行驶时,头部不动而转动眼球,眼睛容易转动的角度为30°,其最大界限为60°—般用路者在道路上活动时,俯视要比仰视来得自然而容易,视线俯角约10°~15°,当向前平视时,仰角约为40°在一般速度较低的情况下,速度对视场角没有明显的影响,因

2、此用路者对路面以上一段高度内的景物印象较清晰,而对上部则印象较为淡薄,行人对景物的视野感知范围,主要与人到景物的视距有关,在相同的视角下,随着视距的增大,视野范围也相应增大,所带来的尺度感也就会有所不同。(2)视角。45度是观察者看一个物体细部的合宜仰角;如果要获得看建筑整体的最好效果,仰角为27度,这时观察者可以不用转动头部,很方便的进行观察;当仰角为18度时,观察者可看到的视野中会包含很多背景因素,比如周围建筑、背景或街景,这些因素参与建筑的形象表迗,但同时目标建筑仍然在整个视野中占统治地位;如果观察仰角继续减小除非目标建筑具有独特的轮廓与色彩,否则它就将失去统治地位而与周围建

3、筑融为一体了。因此,视角是人们获得舒适尺度的重要标准,需要补充的是:观察角度是由被观察物体的高度和观察距离共同决定的,因此,在确定视角时还要综合考虑被观察物体的高度和观察距离。(1)视距。在高架道路所在街道中前进时,不同距离下,对同一事物尺度体验是由事物的不同部分产生的。较远时,高架桥的细小构建和部分不能看到,这些构建和部分就不参与形成尺度体验,轮廓性的形体和体量对尺度感有决定性的影响;靠近一些时,大的构建和部分开始清晰,参与尺度体验而整体的形象开始瓦解,对尺度感的影响不大了;当很接近时,高架桥的细节清晰可见,大的轮廓和构件都消失了,整体形象彻底瓦解,桥体的材料和划分、上下部构造的

4、形式、桥体外侧边缘的盆栽绿化、防撞栏杆等细小构件成了尺度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一.高架尺度存在的问题(1)城市高架道路主要为分担平面道路交通压力而修建,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以车为主。高架桥庞大的体型给行人带来了上桥下桥路线过长,过街不便等问题,同时也忽视了地面行人及两侧居民的空间使用要求与视觉感受。(1)高架道路巨大的尺度与城市风貌不吻合,城市化的快速建设已经给中国传统城市风貌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架道路的修建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2)高架道路设计难以充分考虑城市环境需求,割裂了不同空间之间的渗透,人们感受不到空间尺度的连续。一.高架桥与周边建筑的空间关系(1)D/Hlo当桥下空间的封闭感较

5、弱,即D/H〉l时,城市的道路空间开始呈现出较开敞的面貌。车道可以增加到4-6条,并可以结合BRT站点进行分流布置。人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分离,互不干扰,人行道开阔,很少有商贩,街边商业正规,违法乱纪行为少。高架上车辆的行驶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较小,BRT站点的商业甚至被带动起来。噪音和空气污染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3)D/H>3。当高架桥周边不存在近距离的建筑时,桥下可以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公园,商场的入口空间,或者是与其他道路的交接空间。这种开敞空间的光线充足,车辆交通组织较好,人行道宽度足够,不会产生行走和过街时的拥挤。噪音和空气污染小,高架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小。二.BRT站点

6、内部空间(1)非付费区。由于高架桥和桥下车行道尺寸的限制,BRT站点非付费区的高度被限制在3.2M左右。由站点墙壁的分隔可以发现,高架桥采用高度为3.2M的模板搭建,因此,非付费区的高度为1.6*2=3.2M,而高架的主梁高度也为1.6M。非付费区的宽高比会根据站点人流量的大小决定:例如BRT火车北站东的非付费区D/H=2,可以满足较大的人流量;BRT红牌楼站的客流量不大,非付费区的D/H=l。(1)付费区。二环路沿线付费区的宽高比多在D/H=l左右,一是为了争取更大面积的车行道路,二是BRT站点在功能上需要连贯的空间,这点在纵深方向可以得到解决,而并不需要在宽度上增大不必要的浪费

7、。五.小结成都的BRT系统还在投入使用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对今后成都甚至是中国的BRT建设提供理论资料和设计建议,力图在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系统的同时营造舒适的候车体验,建造适宜的BRT站点城市空间。参考文献[1]杨远样.快速公交(RBT)站点的优化布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2]陆静.成都BRT:领跑城市快交通[J].Observation观察,2013:66-67.[3]陆磊.上海天目中路高架下空间重构设计[D].南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