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

ID:27800883

大小:6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6

上传者:U-991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_第1页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_第2页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_第3页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_第4页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_第5页
资源描述: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目录摘要1Abstract1弓I言2一、在爱情中的柔弱和细腻2二、在友情屮的真挚和温柔母性情怀4三、在社会责任中的坚强与独立5四、结语6注释8参考文献9 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柔弱与坚强扌商要:女性的善良、温柔、纯情使舒婷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她关心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满人尤其是普通人的现实处境。舒婷是第一次从生命、生存到情感、欲望,全面而深刻地构建起女性作为人的“自然形彖”的女性诗人,她第一次把如此优雅深情、清约柔婉的女性笔致带进那沙化多年的诗歌领地,从而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大潮肇启出了无限丰富的可能。关键词:舒婷诗歌女性柔弱坚强PoemsbyShuTingfemaleimageoftheweakandstrongAbstract:Women'skind,gentle,innocentShuTingfullofhumanism.Shecaresforpeopleespeciallythehumanrights,valuesanddignity,notfullofpeopleespeciallyordinarypeopletherealityofthesituation.ShuTing,thefirstfromthelife,survivaltotheemotion,desire,comprehensiveanddeeplytoconstructfemaleasHnaturalimage蔦thefirstsuchelegantaffection,clearaboutsoftfemaletouchesintosandyyearspoetryterritory,thusfornineteennintiesfemaleliterarytideZhaoqiunlimitedwealthinmay.KeyWords:ShuTingPoetryFemalesexWeakFirm 引言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女性身体的柔弱及其对男人的依赖形成了人们对妇女根深蒂固的看法。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作为一特殊群体也不断以独特的方式改变自身地位,文学领域也不乏她们的呼声。虽然也曾流星般划过儿位灿烂的女诗人的名字,但漫长的小国诗歌史似乎是男人的世界。古代且不必说,甚至到了“五•四”以后,新诗出现了,男人主宰诗坛的情况也未有根本的改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吋期到来之前。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來。舒婷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朦胧诗”群中的代表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她的诗风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当时,她的诗对青年读者的影响比较大。但也避免不了有一些人对她的诗提出一些质疑,认为她的诗更注重那种寻求感情世界的慰藉和归依,以及时代带来的创伤聚焦在她那纤小并且敏感的心灵上,使她自己过多地咀嚼回味那种一个人的痛苦与感伤,对世界以及人生的思考显得不是十分的深刻。对她的这种评论是和其同一时期的诗人相比较来说的。舒婷的诗没有诗人北对那样的直面现实,而是对现实直接投射更多更彻底的否定,也没有诗人顾城那样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特征。但从美学意义上来评判,人们对她的上述评论刚好说明了舒婷的诗歌有照世界视角的独特性,她是以女性的内心的细腻情感律动的角度来写的,对情感的题材偏重,突出了人道主义的精神,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的内心情感律动的内省,表现出对现实的审美和思辨,从而表现出她诗风的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意像的运用明朗而清丽、自然而贴切,诗中既有苦难又有对理想的追寻,也不缺乏対自我价值的思考,浪漫艺术的氛围中一直透露出那种沉郁的思辨力量。舒婷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抒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以自我心灵的抒发和对传统的颠覆,呼唤着女性独立意识的真正崛起,这在新时期诗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一、在爱情中的柔弱和细腻舒婷的诗歌中,虽然没有男性化的刚硬,但却突显了女性独有的柔韧风格。只要说到“女性”这个词都会首先联想到温柔可人,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等女性的代名词,在男性的心目中,理想的女人类型基本上都要有“温柔”的特质。舒婷的诗歌中也细细流淌着温柔,但她的温柔屮不是传统的惟命是从、三从四德、逆来顺受,而是在温柔屮透着主见和坚强。《会唱歌的莺尾花》:到那时候,心爱的人/你不要悲伤/虽然再没有人/扬起浅色衣裙/穿过蝉声如雨的小巷/来敲你的彩镶玻璃窗。这里处处显示出爱情和理想的交融,痛苦和考验的交织,爱情关乎温柔,理想却是要坚强。但在温柔之中,她又带着些许古典主义的温婉诉说,满含着情感、用温婉的语言來表现出女性的柔情。暗恋,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既甜蜜又痛苦的一种感受。舒婷表现这种情感的作品有《雨别》、《赠》、《无题》、《春夜》等,这些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诗作以细腻感性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你在爱着”的女性暗恋者形象,铺展开一段“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岀”的爱情轨迹。《雨别》写于1977年。诗屮女性的形象痛苦而纯真,那种一往情深的诉说融化着人们被冰封的心灵,在那样的年代向人们昭示着爱神的降临。《赠》中她反复渲染“我”对“你”的仰慕与留连,温柔细腻的绣制出喑恋者的款款心曲,记录下了女性在爱情梦境里的喃喃自语,欲言又止,舒婷把这种女性的情感描绘的温婉动人2。读舒婷的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她百转千冋的柔情,还可以充分的领略出她那种丝丝扣人心弦和纤毫毕现的再现手法。舒婷在“凤 求凰”的文化传统之外描绘11!“凰求凤”的别样景观,对这种千古一同的自然情感从女性角度作出了真实而别开生面的表现。“娇怨”这个词极具女性色彩,基本上是与生俱来就和女子脱不了干系,更为奇怪的是男性在许多的情况下反倒是很喜欢女性的这种“娇怨”,这种情思所体现出來的是性别文化中女性处于男性的一种附屈地位,男性常常对于女性的这种娇怨很是喜爱和欣赏,因为男子在女性的娇嗔邀宠时更能证实口己处于绝对的权势和地位。舒婷也有几首诗歌是描写女性的这种“娇怨”的,但也有所不同。《无题》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可爱的娇怨,整首诗歌三节内容层层递进,把一个女孩子暗恋的心境描绘的特别真切,满纸的娇怨,爱恋却无处说也很害羞,内心很激动却无奈。舒婷在这首诗歌中就是很好的塑造了一个娇怨的抒情的女性主人公,但舒婷在这里的娇怨却有所不同,她的主人公是一种青春的活泼的单纯,而不是传统的临风洒泪对月的类型,在现当代的诗歌史上很少有人去描写这样的娇怨,舒婷还有许多类似于这样风格的诗歌,这些诗歌中抒情女性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一种青春的、单纯的、积极向上的形象,描写的是一种明快的色调⑶。如《自画像》中直接说出“:她是他的小阴谋家”等等。舒婷的爱情诗是对世界和人类的爱表现得最为动人和多彩的。她善于捕捉并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独特情绪揉为诗歌所需要的纯净,也善于捕捉年青人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可以从诗中寻觅到口己青春时的影子。在《赠》中“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从tl常生活的情形和思绪着笔,将女性的柔弱表现得真切和细腻,十分动人。温婉中透露出情感的热烈,娴静中蕴藏着心灵的激动,表现了刈•爱情的执著,这些不同之处使舒婷的爱情诗极富女性的特质。又如《无题》:“'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钮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在爱着。'/我悄悄叹了口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少女坠于爱河,在热恋屮的情绪激动却又夹杂着一丝的惊慌。这样的情感,女孩是最清楚的,而小伙子亲昵地问她,她却连续用了三个否定,表明了女性的自觉,而这种表达的方式乂完全是女性的。以新奇的形式表现出女性对爱的执著:“当宽阔的银河冲开我们/你还要耐心等我/扎一只忠诚的小木筏”⑷。这些诗剖析了女性的心理,把女性的经验、视角描写出來,为广大的女性赢得了真正的说话权利,构成了女性的主体对爱情、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与《赠》《无题》等早期的爱情诗作不同,《致橡树》是对新时期的女性诗歌产生了开拓性的影响。“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慰藉如泉源般的送出、险峰來衬托威仪,但也还是以压抑或者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乂终生相依”。诗人以“木棉树”的口吻,含蓄而果断的向自己爱人的化身橡树诉说:“我”期待有相知的“紧握”,温馨的“相触”,又有痛苦的“分担”和幸福的“分享”,既传递了爱的信息,又不缺乏现代女性的风度,蕴涵了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的思想。这是青年一代勇于自立的当代意识。在封建社会里,女性的独立人格有很大的扭曲,是根深蒂固的依附于男性的心理。相夫教子是女人在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夫唱妇随式女人生活的准则,夫荣妻贵是女人在生活中的理想。即使裴多菲这样杰出的爱情诗人,他的《我愿意是急流》也在歌颂:“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巢,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 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如此美丽动人的爱情畅想,引发了多少女性的真挚向往,她们向往着自己nJ以做一条快乐的鱼,一只为大树歌唱的小鸟儿,或者是一条攀援的长春藤。以致于在屮外文化历史积淀屮形成了这种相当美丽的爱情观念,女性得以成为爱情世界的宠物,男人呵护的小鸟儿,这就是女性一直追求的幸福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愈合法化,但是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中。舒婷刚刚结束了人妖颠倒的年代,随即就乂写出了《致橡树》这样的诗篇,其打破了裴多菲式这样的神话爱情故事。她在诗篇中否定了两性世界中一直依赖于他人的传统女性意识,同时更是否定了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可以给爱人带來温暖、慰藉但是却及其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更是否定了任何带有不平等色彩的爱情。从这一层面的意思可以看岀这是诗人对于爱情的一种宣言,同时也是代表着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它标志着自我意识早醒的一个女性,它通过这种高唱叛逆歌儿的形式来震撼那深处一直处于沉睡意识的思想,激活着那些自我意识早已被麻木的所有女性。这种对传统自我意识的背叛,不仅仅是意味着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张扬,而且还更意味着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上阐述作为社会的一员的女性所担负的社会角色。舒婷是以人的觉醒为出发点,开始追求对女性意识的探索。正如文学界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盛英所说的:“舒婷首先是以一个女诗人的姿态出现在新时期诗坛上的,她早期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位极富同情心与自强心的多愁善感的年轻女性。”她强烈地意识到女性的价值:“女人的爱覆盖着五分之四的地球。”在“红楼”世界里,女人的骨肉是水做,是贾宝玉一见顿觉清爽的那一类女性⑹。“洛神是水/湘妃是水/现代姑娘否认它们的根须浸过传说/但是/临水为镜的女人每每愈加温柔/一波一波舒展开/男人就一点一点被濡湿了。”女人们在用她们的温柔,使人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繁华滋润。这是对女性作为人的一种价值的肯定,就是在这一肯定里,舒婷笔下的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才得以熠熠生辉。作为一个女诗人,舒婷的诗歌中处处自然的流漏着女性独有的特质,抒写着女性同志们特有的情思以及她们该有的忠诚、娇怨、温柔等等。但是这些女性情思又有很大的不同与转变,例如其忠诚中是个性、娇怨屮是活泼,温柔中是坚强。舒婷一直是用属于自己专有的“女性语言”去抒发自己做为一名女性对于周遭世界的一种认识,从而来表达一个女性对于其理想、生活以及爱情的认识。舒婷的诗歌虽然不是处于现当代文学史上写作的高峰期,但是她所写的那些诗歌之中却无处不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特色,我们可以称之为女性语言,即女性的情思。舒婷的所有诗歌创作,她的女性情思以及对其的书写都是偏向于女性对于爱情、未来、理想的执着、深情和温柔;以及面对不可实现时的忠诚、娇怨和坚强,是在书写着真正的女性自我个性。所以舒婷所写的诗歌恰恰是女性主义文学之中最重要的核心书写女性自我的一种真实情感的表现。二、在友情中的真挚和温柔母性情怀在舒婷的大部分诗歌中友情这一主题又是一个反复吟咏的旋律。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來表现我対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在舒婷她自己所有的创作屮,她一直都在用爱的胸怀去拥抱着整个世界,更用爱的温暖去抚慰那些多难的人生,她把友爱作为抒写对象的同时,还弘扬着真挚的友爱和关怀之情。可以说,她的诗是一种爱的呼声,她找到了一条真正通往人心灵的最佳道路。舒婷的诗中,赠答和送别这种类型的诗的数量是最大的。在那个政治十分混乱的时期里, 人们都不敢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友情自然在那个时期也是很匮乏的。所以说她分外珍惜她生活中的感情与友谊,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一样,一直轻声地提醒着她的友人:“儿吋你不再划地自狱/心便同世界一样丰富宽广”,劝说着朋友们千万不要让忧伤击垮了那即将扬起的风帆,表示“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春枚》)。她一直希望用自己那般柔弱的肩膀为朋友分担苦难和痛苦,在那些友人倍感孤独的时候与之肩并肩的站在一起,使这些友人都可以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力量。她用诗句诠译了这份友谊的真谛,并在女性的温柔、体贴中注入了一种豪迈与刚强:“只要你那只圆号突然沉寂/要求着和声/我就冋来/在你肩旁平静地说/兄弟,我在这儿”(《兄弟,我在这儿》)。她和朋友之间相互勉励,相互鼓舞,给朋友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答应我,不要流泪/假如你感到孤单/请到窗口来和我会面/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欢乐的诗篇”。(《小窗之歌》)"]。她一直坚信着,自己与同代人的奋斗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哪怕这样的奋斗毫无结果,但是也会给后人开拓道路,留下借鉴:“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献给我的同代人》)不仅仅如此,舒婷还特别的看重理想给人以鼓舞。舒婷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和广大同时代人的道路一样,充满了无数的艰辛和坎坷。可是,她却一直执拗地相信着人世间的真情与真理,永远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但是她并不回避现实屮存在的那些说不清的缺陷,而是把更多地目光投向了光明和未来:“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廿愿被折掉翅膀……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这也是一切》)一方面,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抚慰着友人们在心灵上的创伤,另一方面她又高扬起理想主义的大旗,鼓励着朋友们努力追求光明的所在,一直帮助朋友们树立其人生的坚定信念,即要为理想去奋斗,又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杲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乂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它选择”⑻。(《也许答一位作者的寂寞》)这里虽然有很多无奈,艰辛,残酷,悲壮,但是其背后却更有一种坚定和执著。即使是现代社会的人读来,我们仍然会为那蕴含其中的隐忍坚韧而感动,仍然会为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和苦难的那一代人的顽强精神而感动。三、在社会责任中的坚强与独立舒婷是一个具有深沉人文精神和浓厚理想主义的女诗人。从她的诗屮我们可以看到其屮洋溢着热烈的向往,熔铸着坚定的信念。她那样的痴情的关注着祖国以及民族的命运,而且一直那样的深切。她拥有着那样的顽强和坚韧的斗争精神,以至于现在的我们读起她留下来的那些诗篇,心灵深处仍然能够感到强烈地震撼。女性和男性一样,都肩负着来自社会的责任。女性思考范围不应该局限于自我的美好形象,更为重要的是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舒婷在《人心的法则》这一诗歌中,表达遇到闲境后也绝不放弃的处事态度。舒婷的诗歌中蕴含着浓郁的社会责任感,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意识⑼。这首诗歌塑造了即使面对逆境也毅然坚定的女性形象,这种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温柔细腻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尽管处在男性化的世界,女性也应该受到来自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引起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惠安女子》所展现的画面就是一副和屮国传统女性那内敛与安静性格相符合的画面。诗人首先定格惠安女的眼神,“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惠安女子那目光这一窗户中可以看到传递出来的对丈夫或者恋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无限的牵肠挂肚。诗人从现实生活中的惠安女子的那琥珀色的眼睛里,联想到那古远时代的蛮荒野火,使惠安女子和我们那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产生叠加,正是在这种现实生活和远古历史的联系下,惠安女才便具有了那古老时代的民族色彩。诗人通过诗描绘着惠安女子独特的装束: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惠安女子们就是这这般装束打扮,孤独地站在海边,望穿秋水似地一直等待着她们的亲人可以早日归来,但是无数次的希望都被无情的现实给破灭。但是这无数次的破灭并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蒲公英”、“海面”、“浪花”这些意象的使用没有一处不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情绪问。这样的描绘同时也将画面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然而在“洞萧”和“琵琶”所唤起忧伤的时候,惠安女却又表现得非常坚强,将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一个“咬”字却生动地体现了一种动感,表达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自制与坚强。传统思想下的女性,是一种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怯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形象。这样的传统思想严重阻碍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女性独立意识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舒婷的《致橡树》是表现女性独立意识的代表作,这首诗歌充分地张扬了女性的尊严,是新时期女性追求主体地位的宣言。在《致橡树》中,诗人主要以第一人称“我”来表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体现了一种自我存在感,确立了女性在社会上主体地位。诗人在《致橡树》中运用女性表白的方式,将在男性化的社会的审视角度转向女性的内心世界,表明女性本身存在的生存价值和主体地位。整首诗歌以第一人称“我”或“我白己”,是舒婷的诗歌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传统文化的毒害下,很多女性将自己锻炼成唯唯诺诺,为家庭和丈夫抛弃自我价值的形象来获得传统道德思想的认可。社会对这种女性形象的认可,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道徳、礼教的表现。这种表现严重阻碍了女性追求独立和实现口我价值,使得社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这种思想也加剧了男女两性Z间的矛盾。传统思想要求女性能守望爱情,听从男性。但是朦胧派代表舒婷在《会唱歌的莺尾花》中,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被传统文化思想所限制。表明自己的主体地位,打破封建思想的呆板,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里,女性被封建的传统礼教、道德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传统思想毒害的中国女性,生活以丈夫为中心,将女性的独立人格压制在心中。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让我国的女性习惯于做感情和社会上的弱者,做男性的陪衬。这种社会形势严重阻碍了社会生态的平衡,也加剧了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四月的黄昏》是腰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z—,诗人在诗屮尽情地表现自我,以自我的内心世界为诗歌的基本内容。舒婷在《四月的黄昏》中以最真实的主人翁形象抒发白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在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撞击后,并没有让自己陷入个人的感情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社会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张扬了女性潜在的独立人格,用温柔的话语和优美的情境抒发対爱情的诚心追求,也推翻了传统女性不敢追求爱情的思想,大服地呼唤了女性潜在的独立人格。四四、结语综上说述,舒婷的诗不仅充满了女性的所有的梦想和温馨,同时又带有个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以及当时时代的鲜明色彩。她以自己鲜明的女性意识进行创作,在女性独有的温柔和关爱屮同时渗透着那明哲与坚韧的精神,在那忧郁的氛闱屮渗透着人的尊严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传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对平等自由这种独立价值观的认知,与此同时也 表达了新吋期女性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承担,使女性文学摆脱了那种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的“笫二性”的思维,丰满和完善了女性地位可以真正与男性的地位平等起來的社会角色。这些,都使得舒婷作为当代文坛界中最独特的“这一个”,镶嵌在中国20世纪繁星点点的文学天空,其独具魅力的优秀诗篇也将成为屮国女性文学的典范。 注释[1]张凤超,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23-24[2]陈飞鲸,鲜明的女性特征迥异的作品风格,宁德师专学报,2006.4:12-13[3]吴昕孺,爱情的叛逆与坚守舒婷《神女峰》赏析,探索,2010.1:10[4]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文教资料,2007.5:47-48[5]李长利,裔文军,孤独、坚韧、美丽的女子赞歌《孤独的割麦女》与《惠安女子》比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9-10[6]王莉,女性文学视野下的舒婷诗歌,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5:14-15[7]辛梅,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赞歌谈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爱情观的现实意义,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16-17[8]方雪梅,舒婷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女性诗歌,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2-5[9]孔丹丹,论舒婷诗歌的古典意象,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7-8[10]装雪梅,女性意识的重新构建一舒婷诗歌解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12-14 参考文献[1]张凤超,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23-24[2]陈飞鲸,鲜明的女性特征迥异的作品风格,宁德师专学报,2006.4:12-13[3]张立群,史文菲,舒婷论一一“朦胧诗化”、女性意识的拓展与经典化,当代百论,2011.6:14-16[4]吴昕孺,爱情的叛逆与坚守舒婷《神女峰》赏析,探索,2010.1:10[5黄晓东,舒婷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当代文坛,2010.2:45-46[6]田薇薇,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叛逆,现代阅读,2011.10:32-33[7]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文教资料,2007.5:47-48[8]黄海,独特视角下的审美与思辨舒婷《致橡树》与《神女峰》简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10-11[9]李长利,裔文军,孤独、坚韧、美丽的女子赞歌《孤独的割麦女》与《惠安女子》比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9-10[10]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当代女性文学,2009.5:28-29[11]王雅平,女性生命和情感的写真舒婷诗歌创作回眸,求索,2003.1:26-27[12]王莉,女性文学视野下的舒婷诗歌,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5:14-15[13]辛梅,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赞歌谈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爱情观的现实意义,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16-17[14]方雪梅,舒婷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女性诗歌,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2-5[15]王姗姗,舒婷的女性语言书写,安徽文学,2010.1:35-36[16]孔丹丹,论舒婷诗歌的古典意彖,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7-8[17]张玉凤,浅析舒婷诗歌的伤感与激情,文学教育,2010.6:45-47[18]毕晓峰,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作家作品新论,200&3:21-22[19]装雪梅,女性意识的重新构建一舒婷诗歌解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12-14[20]李峰,舒婷诗歌中的多义化母亲形象,文史杂志,2006.4:25-2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