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控制发酵

代谢控制发酵

ID:27819937

大小:121.9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6

代谢控制发酵_第1页
代谢控制发酵_第2页
代谢控制发酵_第3页
代谢控制发酵_第4页
代谢控制发酵_第5页
资源描述:

《代谢控制发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1、代谢控制发酵:就是利用遗传学的方法或其他生物化学方法,人为地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目的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P22、代谢控制发酵的关键:取决于微生物代谢控制机制是否能够被解除,能否打破微生物正常的代谢调节,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代谢。P23、代谢工程的具体思路:P31、改变代谢流:(1)、加速速度限制反应;(2)、改变分支代谢途径的流向;(3)、构建代谢旁路;(4)、改变能量代谢途径。2、扩展代谢途径和构建新的代谢途径:(1)、引入外源基因,延伸代谢途径

2、;(2)、利川新的底物,构建新的主物合成途径。第二章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木思想1>微生物细胞的调节机制:P7-9(1)、通过控制棊因的酶生物合成的控制机制:①诱导——促进酚的合成;②阻遏——抑制酶的合成,包括:1)终产物阻遏,2)分解代谢物阻遏。(2)、酶活性的控制机制:①终产物抑制或激活,②通过辅腮水平的活性调节,③酶原的活化,④潜在酶的活化。(3)、通过细胞渗透性的控制:(根据醜在代谢调节中作用不同分类)①调节酶:变构酶、同功酶、多功能酶。②静态輛③潜在酶2、脱敏作用:变构酶经特定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变构

3、效应物的敏感性。注:处理方法:①使变构酶解聚,②基因突变。P153、反馈抑制的调节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儿种:P18-21图略(1)、单功能途径中酶活性的调节类型:①前体激活,②补偿性激活。(2)、多功能途径中酶活性的调节类型:①协作反馈抑制或称多价反馈抑制,②合作反馈抑制,③积累反馈抑制,④顺序反馈抑制,⑤假反馈抑制:指结构类似物的反馈抑制,⑥同功酶4、分解代谢物阻遏:当细胞具有一优先利用的底物(通常是,但并不总是匍萄糖)时,很多其他分解反应途径受到阻遏。P27(注:根据葡•萄糖效应理解)5、突破微生物的自我调节控制

4、机制,使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冇效捲施:P31(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2)、选育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3)、选育细胞膜通透性突变株:使终产物在细胞内不能人量积累而引起反馈调节。(4)、利用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或条件突变株的方法,解除终产物对关键酶的调节。(5)、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创造理想的超微生物(构建冃的工程菌株)。(6)、发酵的环境条件的优化。6、营养缺陷世:就是指原菌株山于发牛基因突变,致使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牛缺陷,从而丧失了合成某些物质的能力,必须在培养中外源补加该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型菌株。P32

5、最典型例子:高丝氨酸营养缺陷型(Hom-)或苏氨酸营养缺陷型(Thr-)菌株达到赖氨酸的积累。7、渗漏缺陷型:就是指遗传性障碍不完全的缺陷型。(注:这种突变只是其屮某一种酶的活性降低,而不是完全丧失。不能合成过量的最终产物,故不会造成反馈抑制而影响中间代谢产物的积累。)P338、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思想:⑴、切断支路代谢:①选育营养缺陷型突变株,②选育渗漏缺陷突变株。⑵、解除菌体口身的反馈调节:①选冇抗类似物突变株(代谢拮抗物抗性突变株)一一形成途径:1)变构酶结构基因突变,2)调节基因突变。P35①酶活性的利用①

6、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的应用⑶、增加前体物的合成⑷、去除终产物⑸、特殊调节机制的利用:①多种产物控制机制的利用,②平衡合成的利用,①代谢互锁的利用,④优先合成的变换。⑹、条件突变株的应用⑺、选育不生成副产物的菌株⑻、选育牛产代谢拈抗物质的菌株第三章代谢控制发酵育种的基本技术1>诱变育种中的几个问题:P61-65①出发菌株的选择:⑴出发菌株对诱变剂的效应,⑵染色体组倍数对诱变剂的效应。②细胞悬浮液的制备:(1)同步培养,(2)菌龄,⑶细胞悬浮液浓度,⑷细胞悬浮液的制备。③诱变剂的选择及处理方法的选择:⑴诱变剂的选择,

7、⑵诱变剂量的选择,⑶诱变剂处理方法的选择。④中间培养2、营养缺陷型的浓缩的方法有:①青霉索法,②》环丝氨酸法,③五氯酚法,②亚硫酸法,⑤制孫菌素法,⑥2■脱氧匍萄糊法,①过滤法,⑧差别杀菌法注:为了达到淘汰野生型、浓缩缺陷型细胞的冃的,不论应用上述哪一种方法,均需对诱变处理后经中间培养的培养物进行如下处理:①饥饿培养,②2倍氮源培养。3、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方法:①逐个检出法,②夹层培养法,③限量补充法,④影印接种法P684、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一般步骤:P77①标记菌株的筛选,②原生质体的制备:影响因素:⑴菌体的

8、前处理,⑵菌体的培养时间(一般选择对数生长期的菌体),⑶酶浓度,⑷酶解温度(一般控制在20-40°C),⑸酶解时间,⑹渗透压稳定剂。①原生质体的再生,②原生质体的融合,③融合子的选择,④实用性菌株的筛选。5、转导:转导作用就是利用转导噬菌体为媒介而将供体菌的部分DNA导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其屮必须具有3个纽•成部分,即供体,转导噬菌体和受体。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