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

ID:27856692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6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_第1页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_第2页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_第3页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_第4页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  医用机器人发展火爆,未来可实现人机融合  手术机器人花开临床  精准定位脑血肿位置,抽吸快速清除;对不适合药物治疗的帕金森患者实施微创治疗;对功能性颅脑疾患如三叉神经痛进行治疗。目前,一款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在北京天坛医院、海军总医院等已使用一年多,辅助实施手术超过百例。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微创手术创口仅两毫米,系统定位误差小于1毫米,手术平均30分钟,且在局部麻醉情况下完成。患者术后观察1天~2天就可以出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介

2、绍,这款手术机器人由虚拟手术规划软件系统、实时摄像头标定算法和自动机械臂三部分组成,可以分别比做医生的脑、眼、手。借助机械臂末端的操作平台,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操作,用于脑出血、脑肿瘤、帕金森、癫痫等近百种疾病的手术治疗。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天智航合作开发的骨科机器人在全国20多家医疗机构安装30多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截至2017年12月,已累计完成3700多例手术。  据了解,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研发团队,联合北

3、京、深圳、重庆、苏州等地医院研发的多型手术机器人,诸如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介入系统等已进入临床试验。  机器人手术在临床上正遍地开花。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二科刘荣团队走得比较靠前。今年3月18日,他们迎来了机器人肝胆胰手术突破2000例。  康复机器人发展空间大  医用机器人包括微创手术、智能康复、医用送药、脏物处置、物流配送服务机器人等。有数据显示,目前医用机器人中,手术机器人占比达60%,急救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康复机器人等占比较小。  “康复机器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全球该领域正以每年超

4、过20%的增长率发展。”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侯增广介绍,该团队已完成腕关节康复机器人的研制,可用于辅助中风等导致的手部运动功能障碍。  侯增广分析,传统康复训练方法劳动强度大、费用高,且设备功能单一、效果一般,而这正是康复机器人的优势领域。国际经验显示,外骨骼和脑机交互等技术是发展方向。“我国有2472万肢体残疾人群,其中仅有36.7万人得到康复训练机构的服务,且心脑血管、肿瘤、肢体骨折等住院患者一半以上需要康复治疗。预计中国的康复机器人市场可达100亿元。”  国产化需医工深

5、度融合  价格贵是医用机器人的“槽点”。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认为,加快国内自主产品开发,该问题将得到改善。与国际相比,我国的优势在于智能硬件制造速度快、迭代周期短,同时我国需求大,更为重要的是,医生配合度高,这些都是医工深度融合的有利条件。应制定鼓励交叉合作的政策,形成医生、康复师、工程师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目前,全球医用机器人市场美国占主导。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公司中,美国占8家。”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指出,医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方向,我国已在医用机器人方面具有很

6、好的人才、技术基础。“需要政府引导、资本支持、企业努力、研发团队争气、医生敢想敢试,多方共同努力,打通研发、注册、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医生从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刘荣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要完成角色转变。智能时代的医生需要从操作者变成监督者,从实施者变成决策者。这需要在大量技术积累的前提下,提高创新能力。  王田苗则指出,生物传感器、可穿戴感知设备、便携式基因检测设备、生物组织3D打印、不同医疗专科智能机器人系统、智能假肢等研发,这些远景实现的基础就是医工深度融

7、合并且工程科学技术先行。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描绘了一幅手术机器人未来发展的“钻石图”: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借助人机交互和生命科学、智能硬件的结合,在智能、准确、精密、柔软、微小、感知、灵巧、稳定、远程9个方向实现突破。  “目前的人工智能以代码形式存在于虚拟世界或固定数据之上,将来会扩展到躯体并延伸至物理世界,有望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当然,有科学家认为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一个世纪。”张建伟同时强调,“任何新技术都存在风险与挑战,相关科研必须以人为本,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不能是黑匣子,必须透明可解释

8、。人类要了解机器决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