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ID:27883615

大小:56.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_第1页
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_第2页
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一一关于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李瑞红山东昌乐五图街道中学山东昌乐262400;袁彦莉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262500摘要: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数学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木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关键词:设计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组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于是我们的数学课堂由传统的“师说生听”变成了现在的“自主探索”,

2、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然而,凝眸反思,我们的课堂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丙一一“有效”。那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该如何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构建知识结构,强化问题设计要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己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思考,探究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层次感,让学生能经过简单抽象的概括,自己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新课标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和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

3、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上,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把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显现出来,进行“仿真性”的教学,切实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木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加强思维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为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数学学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具奋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但离开了学生主动釈极的

4、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没冇意义的,因此教师的“导”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才能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小结、课堂练:>」、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这样,课堂结构紧凑,冇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结合实际精心设计,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

5、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到一堂课,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概念课吋,运用背景归纳法;含冇公式、定理的新课时,运用探索、发现、应用法;习题课时,采用点拨指导法。特别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教师如果恰当的点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五、巧记课堂笔记,提高知识的整合度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我们侣导学生记学习笔记,这样能增加信息强度,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首先,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整合以及它的广度和深度。在一题多变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

6、决问题,而后在集体讨论中对各种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归纳。在这个学4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思维得到了深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获得了多种解题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比如几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定势,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

7、的教学效率。比如,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竞争引入课堂“策略”一一竞争能满足学生好强、好奇、好胜、动口、动手的个性需求,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功如花,用付出才能采摘。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散发“有效”的迷人风采!参考文献[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2】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3】高凌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初探[」].华南师范人学学报(社会科学

8、版),2004,(1)。[4】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