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

ID:28113345

大小:8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_第1页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_第2页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_第3页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_第4页
资源描述:

《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朱春良帅剑波胡广明(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保山678000)【摘要】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具体表达及相应的病理特征。方法:随机选取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患者共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ER、PR激素受体表达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第一、第二原发癌屮的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0%,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2%。浸润性导管癌在第一原发癌屮所占比例为64%,在第二原发癌屮所占比例为

2、52%。结论: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存在较高的ER表达和PR表达,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二者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相关性。【关键词】雌激素受体(ER);乳腺癌;孕激素受体(PR)【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166-02为探讨ER、PR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屮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本研究对我院及友邻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25例进行ER、PR检测及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02年1月〜2006年12月时间段例在我院

3、接受治疗的1026例乳腺癌患者屮的3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其屮,异时性、同时性患者分别为25例、11例,36例患者均为女性。25例异时性患者屮,有18例为绝经前发病,第一原发癌的最小年龄为32岁,最大年龄为58岁,第一、二原发癌之间的间隔时间为8个月〜9年。在11例同时性患者屮,有7例为绝经前发病,发癌最小年龄为36岁,最大年龄为50岁,15例(44.4%)患者存在恶性肿瘤家族史,有9例(20.7%)存在乳腺癌家族史。1.2方法1.2.1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双侧原发性异吋性乳腺癌患者(25例)、单侧乳腺癌患者(1026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实施病理组织

4、学分别,冋时实施ER、PR表达检测。1.2.2治疗方法在25例双侧原发性异吋性乳腺癌患者处于第一原发癌吋,23例患者给予改良根治术方式进行治疗,2例患者给予标准根治术进行治疗。处于第二原发癌吋,20例急于要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5例给予根治术。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16例患者同时给予放疗,20例患者ER、PR表达呈阳性,给予其三苯氧胺内分泌进行治疗。1.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断标准[1](1)双侧乳腺癌组织中分别找到原位癌成分,如导管癌、小叶癌等;(2)原发癌通常发生于外上象限,往往在乳腺实质中生长,边界不清,常有浸润,转移癌通常好发于对侧乳腺尾部或内侧脂肪组织

5、中,通常表现为多发。1.4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0.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检,检验水准α=0.05。1.结果2.1双侧原发性异吋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双侧原发性异吋性乳腺癌患者(25例)的具体分期:第一原发癌分期:I期、II期、III期分别为5例、18例、2例;第二原发癌分期:I期、II期分别为19例、6例。2.2双侧原发性异吋性乳腺癌病理类型第一原发癌中,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粘液癌、导管原位癌分别为16例(64%)、6例(24%)、2例(8%)、1例(4%);第二原发癌中,有13例(52%)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16%)

6、为浸润性小叶癌、3例(12%)为粘液癌、3例(12%)为导管原位癌,2例(8%)为髓样癌。25例患者中,数量最多的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次之,数量最少的为浸润性特殊型。2.3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表达情况在25例患者中,ER为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侧乳腺癌,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PR表达阳性率奋明显增高,但差异比较无显著性(P〉0.05)。2.4随访对25例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冇3例患者死亡,患者的3年存活率为88%。1.讨论双侧乳腺癌所具有的病理学特点不同于单侧。在本次研究中,双侧异吋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中,处于第一原发癌吋有16例(6

7、4%)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6例(24%)患者为浸润性小叶癌。这个研宄结果表明第一原发癌表现为小叶癌、浸润性导管吋是导致第二原发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原奋可能与浸润性小叶癌存在的中心性生长特殊存在相关性。浸润性导管癌对术后对侧乳腺癌的冇效预防具冇重要意义。当ER、PR均正常吋,乳腺细胞生长及分化均可得到有效调节。对ER、PR进行检测对乳腺癌术后实施的内分泌治疗、预后估测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双侧与单侧乳腺癌比较,双侧的ER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单侧(P<0.05)。这个结果表明,双侧乳腺癌可能对雌激素依赖性增强,冋吋还表明术后内分泌治疗的实施可有效预防对侧乳腺癌

8、的发生。多数文献报道E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