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

ID:28113910

大小:4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8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_第1页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_第2页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_第3页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_第4页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始终心要》玄义简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始终心要玄义简注(一)缘起:《始终心要》是唐代荆溪湛然大师(七一一至七八二)天台宗第九世祖,多篇著作中的一篇。全文简短扼要,意义深远,流传甚广,国外有多种译本。日本天台宗捧为圭镍,是天台宗教义的浓缩。释迦一代时教,解行修证,尽收其中。随便你以一佛为宗,或一心为宗;随便你念西方佛,或念法身佛,《华严经》所谓的“超情离见为宗”或“绝待圆融为宗”都离不开《始终心要》的“大纲”与“次第”。一千二百多年来,大师们为作注作解的各有独到之见解。宋代有净岳的科文,从义的注解,各为一卷。该二书文略义隐。至民国七年(一九

2、一八年),难得有天台宗第四十三世祖谛闲法师,在观宗寺首解此论。大赞“《始终心要》是“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后由季和骆居士略写成一本《始终心要解略抄》。这本书历来是讲解最全面,抄写最详细的好书。一九三二年有静修法师写了一本《始终心要义疏》把湛公原著《始终心要》中“大觉慈尊,,三叹奇哉”中的第二句“平等会中无自他之形相”中的“会”字篡改作“慧”字。特地来“置喙”谛师,指责湛公。原因是不理解“三谛秘藏”来源于“大觉慈尊、三叹奇哉伟大宣言”。若按智者大师(538-597)的《五重玄义》,应该先把原文划分作

3、五段玄义。然后按分段简注。(二)始终心要玄义分段简注《始终心要》“单法立题”第一玄义(《始终心要》即是“始终法要”佛说“心生时种种法生”所以谓“单法立题”。)(注)“始终”二字是从开始至最终:开始是修因,最终是证果。佛教就是因果教,有因就有果,有修就有证,有行就有果的始终关系。“心要”是紧接“始终”以后的因果修证关系。《观经》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因。“是心是佛”是果。“是心作佛”是开始,“是心是佛”是最终。“是心作佛”是修行,“是心是佛”是证果。古德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

4、净土是开始,是修因。“自性弥陀”是最终,是证果。因此《始终心要》是以法立题。因“心生时种种法生”。所以:唯心灵山,自性释迦。唯心兜率,自性弥勒。唯心六度,自性菩萨。唯心十二因缘,自性缘觉。唯心四谛,自性声闻。唯心十善,自性天道。唯心五戒,自性人道。唯心非天,自性修罗。唯心贪嗔痴,自性三恶道。《华严经》偈曰:若人欲了知(世人要知道),三世一切佛(所有觉悟者),应观法界性(应知十法界),一切唯心造(一切是心造)。十法界,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性相,都是心作心造的。因与果,始与终;修行与证果都是唯心所造的始终关

5、系。三谛秘藏,不显因由“辨体”第二玄义(“辩体”是辨别该篇的“总体”,即是全篇文章的总归,众义之中枢。白话文称之谓“主题”。)(原文)“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注)“夫”各位善知识,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大丈夫们。“三谛者”是真谛、俗谛、中谛。是三种最高级的哲学道理。“天然之性德也”天之自然的,人人都具足的真如佛性。《涅槃经》谓:“三因佛性”。《大乘起信论》谓:“三如来藏”。《唯识论》谓:“三自性”。(原文)“中谛者,统一切法。”(注)“中谛者”是不偏一方,不倚一偶的道理,谓之“中谛”。“统一切

6、法”是总的统摄一切事物,统摄宇宙人生的真理。不偏唯心主义,不偏唯物主义。不偏形而上学,不偏形而下学。不执有为、无为。不执有相、无相。亦不离唯物、唯心。有为无为。有相无相,形上形下。总统一切法相。亦称中道第一义谛。是真正的成佛因素。《涅槃经》谓:“正因佛性”。《起信论》谓“空不空如来藏”。《唯识论》谓“圆成实性”。(原文)“真谛者,泯一切法”。(注)“真谛者”真正的,真实的道理。“泯一切法”,“泯”是空,是无的意思。“一切法”是指三界内有情世间,器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无我的,无实体的。即“五蕴无我”“

7、四大本空”如果觉悟到真谛的道理《涅槃经》谓:“了因佛性”。《起信论》谓:“空如来藏”。《唯识论》谓:‘遍计所执性”。(原文)“俗谛者,立一切法”。(注)“俗谛者”一般的,通俗的,普通的道理。“立一切法”在器世间,有情世间,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一定要建立法会进行布法,使有缘众生得到教化。即《涅槃经》谓:“缘因佛性”。《起信论》谓:“不空如来藏”。《唯识论》谓:“依他所起性”。(原文)“举一即三,非前后也”(注)三谛之中,举一中谛,中谛是由真、俗二谛而立的。举一真谛,真谛是由俗、中二谛而有的。举一俗谛,俗是

8、由真而来,真、俗二谛融通即是中道第一义谛。“非前后也”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所以即真、即俗、即中就是举一即三,即“圆融三谛”。“非前后也”,“三谛”“三观”谛观不二,不分前后,“不是“但中”“但空”“但俗”的“隔历三谛”。(原文)“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注)真如佛性,是众生本有的心性,也称觉性。凡含有血性的,有灵性的“五蕴”“四大”组合成的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每一众生都具有佛性、觉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