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

ID:28198127

大小:74.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_第1页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_第2页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_第3页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口疮疗效的临床观察于海丰(大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吉林大安131300)【关键词】U疮;辨证治疗;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11-02U疮,又名疳疮、蝶毒、口破、口疡、U疳、口疽,以青少年为多见,部分成反复发作之势。一般可自行恢复,甚者延月逾年。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色红作痛,口舌糜烂者称为U糜,溃疡发生在U角两侧,称燕U疮。患儿多表现为拒食流涎,哭闹不安,发热等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

2、一般预后良好。如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长期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1]。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应用中医辨证加减治疗172例小儿口疮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诊治的172例小儿口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有齿龈上颚、舌体、两颊等处溃疡或疱疹,疼痛流涎,拒食或纳差,部分伴发热,部分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研究对象中,男80例,女92例;年龄在1岁以下者12例,2〜4岁者126例,4岁以上者34例;辨证为3种类型,风热成脾型78例,心火上炎型

3、56例,虚火上浮型38例。3类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情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辨证分型和治疗根据所宥研宄对象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和辩证施治。1.2.1风热乘脾型证见U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重则满U糜烂,周围鲜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多冇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辨证加减:发热不退者加柴胡、黄芩、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1.2.2心火上炎型证见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

4、,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方用泻心导赤散加减。辨证加减: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口渴其者加石膏、天花粉。1.2.3虚火上浮型证见U腔溃疡或糜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瘦颧红,口干不渴。舌质红,苔少或剥脱,脉细数,指纹紫。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辨证加减:脾阴不足者加石斛、沙参。以上患儿均在辨证后给予中草药煎汤口服,20〜30ml,日2〜3次,3〜5天为1个疗程。汤药喂服困难者,给予中成药U服。风热乘脾者给予牛黄解毒片1〜2片/次,日3次口服;心火上炎者给予小儿化毒散0.6g

5、/次(3岁以下0.3g),日2次U服,日2次。虚火上浮者给予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3g/次,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注意U腔卫生,不食辛辣炙烤食物,每tl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3〜4次,必要时涂敷少量冰硼散于患处。高热患儿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1.3统计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3种类型患儿疗效和总冇效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冇统汁学意义。2.结果患儿经辨证施治均取得较好疗效。风热乘脾型患儿中,治愈7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8.7%;心火上炎型患儿中,治愈5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8.2%;虚火上浮型患儿中,治

6、愈3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7.3%,总有效率达98.1%,见表1。假设检验表明,3种类型小儿口疮患儿的疗效和奋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讨论凡外感湿热,或内伤热郁,积于胃脘,损于口舌,症见口腔、舌面、口颊生疮,溃疡疼痛,称为口疮。小儿口疮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火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感受风热之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U疮[1]。故《圣济总录•小儿U疮》说:“口疮者由血气盛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生口疮。”U疮之

7、治应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热甚者清热为主,除湿通络辅之;湿盛者除湿为主,温经通络辅之;阴虚养阴,活血养血辅之;气虚者益气,壮阳扶正辅之。辨证中药、针灸、气功综合治疗。明•张景岳曰:“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徙薪饮主之;火之甚者,宜凉膈散、玄参散主之;胃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三黄丸之类主之”;又曰:“若劳伤心脾兼火者,宜二阴煎、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又曰:“凡口疮六脉虚弱,或久用寒凉不效者,必系无根虚火,宜理阴煎、理中汤之类反治之,或用官桂含咽亦可”。同时提出针刺廉泉、金津、

8、王液、天突、少商治口疮,针药并施。笔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