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

ID:28296615

大小:125.0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09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_第1页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_第2页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_第3页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_第4页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专业法学年级2013春学号1332101200973学生姓名项青青指导教师储海平论文完成日期2015年5月0目录一、引言………………………………………………………3二、扒窃的概念…………………………………………………4三、扒窃的严重社会危害性……………………………………7四、入罪的是“扒窃”还是“携带凶器扒窃”………………8五、结束语……………………………………………………14六、参考文献……………………………………………………15-16-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扒窃”【内容提要】所谓“扒窃”是指

2、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场所秘密窃取其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法条中“携带凶器盗窃”中的“盗窃”应解释为扒窃行为以外的其他普通盗窃行为。这样,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实施普通盗窃和扒窃就成为同一档次的盗窃罪成罪条件,而携带凶器扒窃的行为不仅因其是一种扒窃行为而具备成立盗窃罪的条件,而且“携带凶器”还应另外成为量刑上从重考虑的因素。【关键词】扒窃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携带凶器扒窃一、引言2011年8月30日,靖江市法院对一起小额扒窃案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被告人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判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成为《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靖江市首个因

3、扒窃而被判刑的人。今年21岁的王某,2011年5月19日来到靖江找朋友,朋友没找到,钱也花光了,便产生扒窃的念头。5月20日下午5时左右,王某在靖江市南环路附近路段,见女子方某与覃某结伴步行,便尾随过去,伸手扒走方某的小挎包内钱包。窃后逃跑途中被发现,并被路过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抓获。被扒的钱包内有现金320元、超市购物卡1张,钱包价值150元。-1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其中将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4、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和一般盗窃不同,扒窃的入罪没有情节、数额要求,因此只要构成扒窃行为即构成盗窃罪。另外,相同数额情况下,扒窃行为的量刑也重于一般盗窃。二、扒窃的概念扒窃是民间俗语,也是公安机关尤其是一线民警的常用词汇。《现代汉语词典》对“扒窃”的定义是:“从别人的身上偷窃(财物)。”[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1]但此定义过于简略,对扒

5、窃行为的时空环境皆未作限制,难以成为严谨的法学定义。由于以往对扒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和侦查学领域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规之中,因而有必要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目前关于扒窃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扒窃是指“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公众场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趁人不备,采取不同的掩护手法,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2]伍继纯:《扒窃犯罪法益论》,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62页.2]第二种观点认为,扒窃的概念应界定为“采用割包、掏包的方式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3]陈兴良:《口授刑法学》,中国人

6、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16-第三种观点认为,扒窃是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车站、码头、商场、集贸市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4]长沙市惩治扒窃的规定,http://www.law-lib.com/law/lawview.asp?id=20782.4]第四种观点认为,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公园、市场、商场、影剧院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5]合肥市惩治扒窃的规定,http://www.hefei.gov.cn/n1070/n304559/n3105

7、46/n313036/859485.html.5]第五种观点认为,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不同的掩护方式,采取一定技术性手段或者其他秘密手段,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公私财物的行为”。[6]贾立岩:《浅谈对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及法律适用的几点认识》,《今日科苑》2009年第24期第179页.6]比较上述几种观点,其核心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概念中是否需要明示“非法占有的目的”。上述第二、第三种观点未作此表述,而其余几种观点都将其作为必备条件。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刑法并未明确规定盗窃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日本等国的刑法也是如此),刑法学界还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必要说

8、”[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