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

ID:28348556

大小:67.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9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_第1页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_第2页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_第3页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_第4页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增长点摘要:认知冲突能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意识,继而引发学生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不断优化认知结构。文章从两个课堂案例出发,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处理认知冲突,从中寻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增长点。关键词:认知冲突;认知结构;教学策略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09-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影视作品中最吸引观众之处往往是剧情产生剧烈的矛盾冲突的地方,冲突的产生不仅是影视作品精彩所在,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笔者发现在化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最能促成学习者认知结构优化的增长点正是学

2、习者面临强烈的认知冲突的地方。一、什么是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情境之间无法包容的现象。认知主体在学习新知识或遇到新情境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存在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或遇到新情境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或解释新情境。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能顺利同化新知识或解释新情境,则认知主体处于认知平衡状态;反之,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了。二、为什么从认知冲突中能寻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增长点根据皮亚杰的认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定向性的平衡,由于认知冲突,本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图式出现了非平衡化,为此人再进行平衡化。

3、平衡化有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主体在面临新情境时将新的知觉或刺激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中,引起主体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即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却能引起认知结构发生质变,当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主体只有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才能适应或容纳新的刺激。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学习者认知结构都将得到优化。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地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意识,继而引发学生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并在“平衡-*不平衡4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优化认知结构。三、

4、化学课堂教学中从认知冲突中寻找优化认知结构的增长点的两个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主动设置一些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认知冲突。对于这些认知冲突,教师该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案例h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四第二单元中有这样一个活动与探究:取苯酚的浊液2mL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浊液将变澄清。将得到的澄清液分到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只滴加稀盐酸,另一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在这节课的

5、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学生实验后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都是清晰而准确的。但是当笔者让学生写出此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时,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写出苯酚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以及苯酚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而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除了生成苯酚,另一无机产物究竟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学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生成碳酸氢钠,一部分学生认为生成碳酸钠,还有大部分学生认为二氧化碳不足时生成碳酸纳、二氧化碳过量时生成碳酸氢钠。学生作为不同的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样的认知冲突形成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

6、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很好的增长点。抓住这一契机,笔者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苯酚钠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产物究竟是什么。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向苯酴浊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后溶液变澄清,而向苯酚浊液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后无明显现象,显然苯酚和碳酸钠是无法共存的。在这样强烈的认知冲突产生并且积极思考和实践后,学生得出结论:苯酚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为苯酚和碳酸氢钠,与二氧化碳的量没有关系。接着,笔者又提出,为什么我们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后的产物与二氧化碳的通入量有关呢

7、?于是新的认知冲突又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又开始新的一轮兴奋点,展开积极的讨论,最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酸性的强弱顺序为:碳酸〉苯酴〉碳酸氢根离子。案例2:在进行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教学的时候,讲到周期表中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常温下,单质硅比较稳定,与氧气、氯气、硝酸、硫酸等都很难发生反应”,但是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只有化合态的硅存在?而根据元素周期律,与硅元素处于同一主族且活泼性相对较强的碳元素反而能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金刚石、石墨)稳定存在呢?显然,学生原有的元素化合物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