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

ID:28523825

大小:2.86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11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_第1页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_第2页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_第3页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_第4页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必修二 第九单元 第20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清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实行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背景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

2、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史论共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易混易错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整体把握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和三大改造2.三大改造史论共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知识图解“一化三改”之间的关系关键点拨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新中国对个体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

3、造的具体形式。其好处在于适应了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并充分照顾了农民的困难和要求,顺利解决了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①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②结果: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

4、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③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深层点拨1956~1966年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是两头好,中间差;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主要围绕对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速度认识的不同而展开。3.政策调整深层点拨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史论共识党在十年探索时期所犯错误的两个核心问题分别是社会主义经济

5、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易混易错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中共犯的“左”倾错误,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深层点拨“文革”教训与启示(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科学发展。(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6、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3.影响基准考点一 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主题一 “一五”计划视角1 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史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7、[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中国重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史料三 [信息解读] 该图表材料反映了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视角2 “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原因史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