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

ID:28601046

大小:87.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2-11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_第1页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_第2页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_第3页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_第4页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动力机制和整合机制等诸多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或本质规定所作的阐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更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以“和”为内在精神和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价值体系

2、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又发展创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入研究和发掘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一、齐鲁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的产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3、化的基本价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和谐原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与“谐”同义,“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方面。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谐思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积淀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等,而且它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积极作

4、用。传统和谐思想有其产生形成的发展历程,而齐鲁文化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齐鲁文化不仅有以管子、孔子、晏子、墨子、孙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而且包括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重要派别。他们关于和谐的思想,展示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主要观点。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曾对“和而不同”的思想进行了阐发,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思想。《国语·郑语》中记载,郑桓公曾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说:“殆于弊者也……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这;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

5、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史伯认为,和是“以他平他”....,它是不同事物的相互掺和所形成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不断产生新的事物,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世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相

6、配合而产生;美味可口的食物,是由五种滋味相调配而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是由六种声调相配合而形成等,这就是和的体现。所以,聪明的先王,求婚于异姓,用财于四方,选拔敢于直谏的官员,倾听顺逆之言而加以权衡,这就是在追求和谐而不是类同,它能够保证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同是“以同裨同”,它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叠加,这不仅不能产生新事物,甚至使已有的事物也无以为继。如果只讲求同,那么以此奏乐则只是一种声调而没有音乐;以此调味,则只有一种滋味而没有美食;以此论物,则只有一种事物而作不出评价;以此治国,就只能是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国家就将会覆亡。所以,为政讲求和而不同,才能保证社会活动的顺利进

7、行,有序发展。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进一步发挥了史伯的观点,就和同之异进行了分别,推进了和谐思想的发展。《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当时齐侯认为他与臣子梁丘据的关系是“和”,而晏婴则指出那只是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時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