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动物地基

两栖类动物地基

ID:28823603

大小:6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4

两栖类动物地基_第1页
两栖类动物地基_第2页
两栖类动物地基_第3页
两栖类动物地基_第4页
两栖类动物地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栖类动物地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得分评卷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答题册考试科目: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姓名:秦董礼学号:12589001培养单位: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化学工程考试时间:2012年12月10日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认识两栖类动物。主要特征主要的特征是:体温不恒定;卵生,幼体在水中生活,经变态后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皮肤衍生物,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两栖类起源于距今约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鱼类从水到陆逐渐自我完善达到了质变并适应陆地新环境,因而形成了两

2、栖动物,它们是最早的登陆四足动物.两栖类动物-分类 种类丰富的两栖动物全世界的两栖动物共有4000余种。根据它们的形态分为三大目。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无尾目。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两栖类动物-生活习性及分布

3、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的天敌。中国由于生物环境的多样性。现有两栖类动物302种。而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两栖类物种,约100余种。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数的40%。爬行

4、类-身体结构:(1)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2)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发展,可分成三种类型:龟鳖型:五部分化明显,躯体扁平,尾长短于体长。蜥蜴型:五部分化明显,尾长长于体长。蛇型:五部分化不明显,四肢退化,尾长短于体长。二、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二类:角质鳞片:由表皮细胞骨化而成。骨板:为真皮的衍生物三、骨骼骨化程度较高,硬骨比重大,趾端具爪,适于爬行。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颈椎数目增多,荐椎增至2枚。第1、2节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与枕

5、髁形成可动联接。头骨具单一枕髁,并有颞窝形成。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颞窝:为头颅两眼眶后面的凹陷,是咬肌着生的部位。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开始具有胸廓,胸廓是羊膜动物所特有。爬行动物在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四、消化系统:具齿:出现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脊椎动物的牙齿根据其着生部位可分3种类型: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端面,是最原始的类型。侧生齿:着生在颌骨的边缘内侧,如蜥蜴和蛇。槽生齿:着生在颌骨上的齿槽内,最为牢固。具发达的口腔腺,能润湿

6、食物,帮助吞咽。毒蛇的口腔腺特化为毒腺。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与纤维素消化有关。五、呼吸系统:肺呈海绵状,有气管、支气管。进行咽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次生性水生种类在咽和泄殖腔壁上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进行辅助呼吸。六、循环系统: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组成,心室具有不完全的分隔,仍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爬行动物中的高等类群鳄类,心室隔膜仅留一个孔,已基本属于完全的双循环。动脉圆锥消失,分化为肺动脉和左、右两根体动脉弓。七、排泄系统:以后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主要为尿酸。八、神经系统: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延脑

7、发达,在脑和脊髓之间形成弧度弯曲,称为颈弯曲,是高等脊椎动物的特征性标志。九、感觉器官:内耳发达,鼓膜形成雏形的外耳道,有利于收集陆上声波。具犁鼻器:是蛇和蜥蜴特有的化学感受器,位于口腔顶部。鳄与龟鳖类犁鼻器退化。腹亚科的有红外线感受器——颊窝。十、生殖:体内受精,雄性泄殖腔壁具有可膨大伸出的交配器。大多数为卵生,少数胎生。爬行类-身体结构:爬行动物是体被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动物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最高等的变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为真正脱离水环境的陆地生活(有些现代种类为水中生活,属于次生性现象)的

8、类群。同两栖动物比较,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陆地繁殖的问题(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精彩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