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总结报告.doc

成果总结报告.doc

ID:28951869

大小:5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15

成果总结报告.doc_第1页
成果总结报告.doc_第2页
成果总结报告.doc_第3页
成果总结报告.doc_第4页
成果总结报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果总结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果总结报告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索陈松林谢锦升林芳李守中陈兴伟伍世代朱宇杨玉盛(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作为我省最早设立地理学硕士点的高校(1986年),也是全国地方高校中最早设立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1993年),承担着为国家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建设培养地理学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双重使命。围绕地方高校如何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任务,我院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近10年来以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作为地方高校提升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切入点,探索并构建

2、了平台-团队-学科-制度“四位一体”的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院位居全国地理学科第9名。该成果2014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成果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地方高校在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优势、经费投入、导师队伍、科研平台、研究生生源质量等方面先天不足,与“985”、“211”高校存在很大差距,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地方高校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日益重

3、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大,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地方高校8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如何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面,仍存在2个很大的挑战。一是研究生生源问题,如我院地理学研究生几乎来自地方高校,特别是不少研究生来自原来地方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不久的高校,其实验室条件有限,开展地理科学研究所需的实验分析和野外观测高端仪器缺乏,学生实践技能较弱,因此对如何引导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提升培养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二是地方高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承担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知识自主创新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双重任

4、务,基础研究领域创新性人才培养985高校和中科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应用领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对于地方高校非常重要,却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根据研究生兴趣进行分类培养与定位,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是提升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在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显著增加的机遇背景下,如何发挥学科特色、整合平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夯实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条件基础,建立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地方高校提高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2.成果解决实

5、践问题的方法(1)搭建先进的创新平台,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条件科研平台是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基础条件。在“四位一体”的地理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先进的平台条件肩负着8吸引优秀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国际合作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等重要使命。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平台建设上贯彻地理学和生态学学科交叉的理念,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搭建适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包括:1)构建“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福建省高校重点实

6、验室,2008年进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实验室于2010年还进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现有室内功能实验室5000m2,拥有同位素质谱仪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0万元。2)组建的陆地灾害监测评估中心2010年进入了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2012年通过了科技厅的验收。3)依托地理学和生态学申报的海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2年入选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4)建设了大武夷常绿阔叶林野外观测研究站、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研究站、闽江河口

7、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站等野外定位研究站,其中武夷山和闽江河口湿地观测站已进入是国家林业局野外台站。5)建设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省民政厅、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林业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华迪计算机集团公司、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海西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与应急保障研究中心”、“海西防灾减灾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与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福建省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与“永林集团”合作建立了福建省生态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与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地理与资源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

8、所和华南植物园等开展所校合作,在联合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博/硕士研究生、申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互聘专家等方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制度化、常态化和实质性的协同创新机制。以上平台条件为根据研究兴趣个性化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可能,为培养研究生面向地理学、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多学科交叉、技术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和条件。(2)组建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