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

ID:29097743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6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学案6 麓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借鉴苏联经济

2、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

3、方法: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①1953年个别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

4、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正确决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1)出现: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

5、—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5)纠正错误: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3.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4.经验教训①

6、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更要注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

7、: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中国农村率先进行改革,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安徽、四川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

8、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