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

ID:29123321

大小:4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6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_第1页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_第2页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_第3页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_第4页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炎-比较文化视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七章比较文化视野(一):中国的“阴阳”与西方的“因果”提要:作为一种渗透于民族“思维结构”之中的传统观念,中国的“阴阳”与西方的“因果”一样,有着极为隐蔽、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由于这一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在自然生命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所取得的知识成果,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建构的信仰体系,均呈现出与西方世界迥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并与之具有着相互补充的文化意义。在本书的第四章中,我们论述了“阴阳”观念的产生及其对儒、道两系的直接影响。其实,“阴阳”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说到底,它曾经以一种更加潜在

2、、更加抽象、同时也更加隐蔽的方式铸造着整个民族的“思维结构”,从而制约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本书的第五章中,笔者分析了儒道互补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必要的张力结构,而在本章中,我们的研究将从“思维结构”引申到审美之外的知识成果与信仰体系,并通过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而进一步呈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征。第一节作为思维结构的“因果”与“阴阳”“思维结构”同“心理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对于这后面的三大结构系统,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专门论述)一样,也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

3、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所不同的是,这一成果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框架和心理定式。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有的结构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要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我们要理解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便不可不对其特有的“思维结构”进行一番深入的考察,而这一考察,又可以从“阴阳”问题入手。提起“阴阳”,人们常常会归

4、因于某种后起的学术流派,譬如战国至汉代的阴阳、五行学家;提起“阴阳”,人们又常常会联想起一些巫术、迷信的东西,例如流传至今的风水、命相之类。然而这类归因和联想都只是停留在极为表面的层次上。不错,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阴阳”学说的发展确乎与阴阳五行学家的宣传与推广有关;不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衍生过程中,“阴阳”观念的运用也确实导致了大量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希望透过现象而发现本质、透过迷信而发现科学的话,我们就应该看到,“阴阳”的现实基础,远比阴阳五行学派的存在更为深远;“阴阳”的学术价值,远比占卜

5、、算卦之类的行为更加深刻。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思维结构是“阴阳”,那么,西方传统的思维结构则是“因果”。在许多现代人眼里,仿佛只有“因果”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杠杆,而“阴阳”则只能导致迷信。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思维结构”,无论“因果”还是“阴阳”,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它具有真理或科学的意义,而一旦超出了特定的阈限,则都有可能将真理发展为谬误、将科学演变为迷信。关于前者,康德在其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曾经指出,作为诸悟性范畴之一的“因果”,只适用于

6、经验的“现象界”,而一旦超出了这一有限的范围,便必然会陷入一种“二律背反”的尴尬境地。不仅如此,他还承认,运用“因果”之类的悟性范畴,虽然可以研究包括星体运行在内的物理世界,但对于解释类似毛毛虫这样最最简单的生命现象,却无能为力。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未对“阴阳”的使用能力及适用范围作出明确的分析和科学的限定,而是把它当成一种百病皆医的万宝囊,所以才牵强附会出许多迷信和谬误,以至于使人们对“阴阳”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也产生了怀疑,这便是现代人普遍重“因果”而轻“阴阳”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同重“因果”的

7、西方人一样,重“阴阳”的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曾有过惊人的建树,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之科学与文化的独特意义。事实上,一些敏感的西方学者已开始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例如,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荣格就曾指出:“我们的科学立基于因果论上,而我们都认为因果原理是万古不易的真理。……然而,在《易经》一书所表现的中国思想,似乎专着眼于机会率(chance)。我们认为是偶然性的(即无关宏旨的),中国人却极为关心。而我们所崇拜的因果论,他们似乎不屑一顾。”转引自吴森:《比较哲学与文化》,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版

8、,第135页。其实,荣格在这里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的确,由《易经》所引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的思维结构与西方人大相径庭;的确,对于西方人所奉若神明的“因果论”我们的古人并不那么重视。然而,由《易经》所引发出来的思维结构并非“机会率”而是“阴阳率”;因而,中国古人所注重的不是事物发展的“偶然性”而是其“辩证性”。让我们的研究从一对简单的图示开始:通过上述图示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