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

ID:29219066

大小:9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7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傻瓜》教案 长春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傻瓜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本文作为屠格涅夫《散文诗》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家晚年创作意识的核心——“孤独感”,也与作家晚年和年青一代之间的纠葛有密切关联。《傻瓜》一文,从这一角度看,是研究屠格涅夫晚年思想感情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然而,对于这篇文章的旨意,如果仅停留于发掘其骂的对象和含义,或是从中寻找出作家对年青一代的复杂感情仍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从文章标题和它最后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东西。首先,作家把这位冒牌的评论家、危险的恶劣分子不称做“恶棍”“文痞”“帮凶”……而称做“傻瓜”,这里包含着一种轻蔑。他

2、对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屑一顾的。他并不把他们当做值得认真对待的敌人。同时,他也好像是在告诉读者:这种人不仅愚蠢,而且低下,在人类崇高远大的理想面前,只能称他们为一群鼠目寸光的傻瓜。在这篇文章里,作家用独特的叙述手法为他的对手刻画出一副生动如画的丑恶灵魂和嘴脸,并且揭露出这个“没头没脑的怪物”的冒牌权威和傻瓜那以唱反调来吓胆小鬼的拙劣骗术。文章调子是平静的,然而批判却是辛辣的,打击得准确有力,也咒骂得痛快,因此具有一种威慑力,使被骂者只能默默地承受而不敢出面辩驳。因为那样一来,人们就会发现,他就是那个“傻瓜”。从作品最后一句结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3、,像这个“傻瓜”这样的人物何以能在社会上肆意妄为,其原因在于那是一个胆小鬼的世界。这些人(包括那群作者对之表示惋惜的年轻人),之所以胆小,只为怕别人说他“落伍”,怕不能跻身潮流,捞取个人利益。胆小鬼原是自私自利者,如此而已,而凶狠恶毒的“傻瓜”权威当然是出于私利而在欺世盗名的。整个说来,作者所描绘的是一个上上下下私欲横流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傻瓜”之类的骗子是能够得逞的。说到这里,我们便触及到了这篇作品更深层的主题。这里原来又是隐藏着作家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孟子在他见梁惠王时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屠格涅夫有鉴于俄国1861年改革后

4、社会中私欲的泛滥,深感它给国家民族社会带来的危害,出于一片爱人之心,怀着他一贯所抱的人类崇高道德境界的理想,愤愤然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因此,他才会苦心孤诣,采用民间口头故事的形式,写出了这篇妙文。二、问题探究1.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运用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民族,也因此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大师。本文在叙述中也是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首先看开头部分“从前有一个傻瓜……”几乎世界各民族的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其次,文中傻瓜的伎俩也充分体现了民间故事的重复律,再则,惩恶扬善的对比性主题,集中的情节,简朴纯净的民间语言等等,《傻瓜》这篇作

5、品真像是一篇形式上完美无缺的民间口头创作。2.本文的语言特点文章语言富有艺术表现力,却又极具讽刺力,行文简练,语句优雅。他的词汇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句子简短精悍,结构清晰,节奏和谐。许多人都曾指出屠格涅夫语言的特殊魅力,对他运用语言的才能给予极高的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屠格涅夫为“俄罗斯语言的巨匠”。高尔基说:“未来的文学史专家谈到俄罗斯语言的发展时,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创造的。”思考与讨论一、“您呀——落伍啦。”傻瓜凭着这样的话唬住了人们。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宁可相信傻瓜的说法,也不肯相信自己的认识?究

6、竟谁是“傻瓜”?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屠格涅夫笔下的傻瓜,实际是一个精神骗子,他利用人们谦卑求尊的心理,利用人们的虚荣心进行欺骗。“夸奖起一位知名的画家”,其人是炫耀自己懂艺术;“我今天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是吹嘘自己文学鉴赏水平高超;赞扬自己朋友多么了不起,意在暗示与凤同翔,自己身价不俗。这些人表演的内容不同,骨子里是一样的,本来是酒囊饭袋,却硬充有识之士。话说得大,心里虚,别说在智者面前要原形毕现,就是在“傻瓜”面前也禁不住“唬”。设想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艺术评论家,一位经世识人的长者,能遭“落伍

7、啦”一击就败下阵吗?能不坚持己见、不递辩驳之词就“得了”吗?傻瓜行骗得逞不在于他装得像,而在于那些被骗对象装得不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显示着求知过程的道德力量,盲从常常并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对自己的浅薄进行掩饰。人们道德上的这一缺憾,常造成伪权威受宠的悲剧,也是伪科学泛滥的孽根。没有求实在先,认识上的是非就荡然无存了。二、《傻瓜》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而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写的。请你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权威”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权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设计此题的目的

8、是为了引导学生学有所用,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良好的是非观念。是非当分明,真伪不共存,傻瓜与真正权威是敌对的。“假做真时真亦假”,傻瓜不能动摇人们对真权威的信念,便设法“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