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

ID:29371744

大小:90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2 新人教a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6年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比赛《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教师】杜晓雯一.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⑴教学内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⑵地位与作用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点到直

2、线的距离”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根据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法.3.教学目标依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⑴知识技能①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②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③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⑵数学思考①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②通过

3、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③通过灵活应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⑶解决问题①通过问题获得数学知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由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⑷情感态度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分析;⑵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2.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和算法分析.三.

4、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环节说明新课引入创设情境: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图片欣赏和一个具体实例:当火车在高速行驶时,周围会产生负压,如果旅客离铁轨中心的距离小于2米5时,就可能被吸入车轮下发生危险.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要素——“点到直线的距离”,引发学习好奇心和研究兴趣.现实模型:①地质勘探、铁轨宽度、人离高压电线的安全距离(图片欣赏)②生活实例(flash动画演示)模型直观探索思考回顾旧知:在初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是什么?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由特殊推广到一般、从具体推广到抽象)问题1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请同学们作出图象后,思考有哪

5、些计算方法,结果是什么?方法① 利用三角函数解:过点作的垂线,垂足为教师: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比较特殊,直角三角形较为明显,并且出现了特殊角,所以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问题.但如果直线位置不具特殊性,三角运算将较为繁杂,故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方法② 利用定义解:过点作的垂线,设垂足为方法③ 利用函数的思想学生:过点作的垂线,垂足为,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问题1学生作图后,结合图象,分组讨论怎样计算.方法①利用三角函数学生: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很特殊,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解决.··方法②利用定义(由于前面复习了点到直线的

6、距离的定义,所以学生容易想到利用定义解决问题)学生:利用定义解决问题.方法③利用函数的思想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人新课.由于教材上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证明比较抽象,所以补充了两个由浅人深的具体问题,为后面推广到一般情况作好铺垫.探索思考解:设直线上的点,则,当时,取得等号,即点教师:我们可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再通过二次函数求最小值的方法解决本题.强调:⑴点在直线上,故满足直线方程;⑵当等号成立时,指明此时点的坐标,并与方法②得到的点的坐标进行比较.方法④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由于,所以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计算呢?教师:应该如何

7、构造三角形呢?如何添作辅助线是学生的一个思维难点,教师要强调:由垂直条件可以联想到三角形的高或直角三角形等知识,从而得到辅助线的添作方式.解:过点作的垂线,交点为点(在前面复习中强调了垂线段最短,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小值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小值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解答中,可能会忽略取得等号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取得等号时点的坐标,并与前面两种方法所得答案进行对比.方法④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过点作的垂线,构造.···对于问题1的四种解法,学生可能回答不完全,教师要补充完整.补充的问

8、题1,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