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

ID:29384128

大小:6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学习明清两代散文。明初散文主要以宋濂和刘基为代表,内容多是歌颂新政的文章。其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先后出现,复古之风笼罩文坛。接着出现了与之对立的“唐宋派”,倡导唐宋文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是其代表,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明中叶以后,文坛上先后出现了标榜“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和以“幽深孤峭”见长的“竟陵派”,前者以袁宏道兄弟三人为代表,影响较大。明代晚期,面临国破家亡,出现了挽歌似的小品,如张岱的《陶庵梦忆》等;同时也出现

2、了类似张溥《五人墓碑记》那样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到了清代,先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之文,紧跟着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桐城派”。桐城派在方苞、刘大之后,到姚鼐时集大成,在文坛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相继有龚自珍、梁启超、章太炎等享誉文坛。明朝的散文主要以湖北公安的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三人的“公安三袁”为代表,而清朝的散文主要以张苞、姚鼐的“桐城派”成就为最高!当然像乾隆时期的纪昀、清末的龚自珍等人的散文成就都是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二、单元教学要点提示:1、这个单元四篇文章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姚

3、鼐的《登泰山记》是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两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其中的细节描写和叙述、描写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式,熟读并背诵有关内容。2、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自读课文。要求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掌握学习重点中提出的各项要求。3、本单元还安排了有关文言句式的知识。短文中讲到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常用文言句式,供学生了解和学习,教师不必作详细讲解。学生最好能够记住这些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主要格式,并积累一些相应的例句,以便在自己阅读时能够理解有关的句式,弄明白文章的主要意思。三、教学时数:本单

4、元共计划10课时,教读课文《项脊轩志》和《登泰山记》分别用三课时,自读课文《五人墓碑记》和《病梅馆记》分别用二课时。21、《项脊轩志》教案教案供稿:张含光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3、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的严谨的艺术结构。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2、体会本文表达情感的艺术。教学方法1、诵读法2、先学后教法3、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

5、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特别要重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三、学生自主达标。四、达标检测。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

6、结对,一问一答。2、疑难交流。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梳理课文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结构。2、赏析课文的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课前诊断1、处理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文章的结构提纲。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 提示,抓关键句(一般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梳理结构。关键句是: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 二是前四段是主

7、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此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快乐。第二部分(2—4):记述祖母、母亲、妻子亡去的悲伤。第三部分(5一6):补叙妻子的故事,回想妻子在与不在的感慨。二、达标教学:欣赏本文的细节描写(一)给学生10分钟时间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二)设疑赏析。1、“万籁有声”与“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是写静吗?明确:不矛盾,是写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明确: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

8、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