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

ID:29512205

大小:80.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雨霖铃》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

2、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二、朗读并赏析:1.学生朗读、教师

3、纠正读音和断句,听范读,学生再读。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3.逐句分析上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景语)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提问:如果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这样来处理好不好?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

4、恨的气氛和情调。)(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情语)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语)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噎:阻塞。(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

5、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景语)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个“念”字一直贯注到下阙别后心情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念”以后都是作者的想象,就的虚写。)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

6、“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板书:上阕,离别中悲痛4.逐句赏析下阕(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6)今宵酒醒何处

7、?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晓:早晨。提问:为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会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