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

ID:29655208

大小:9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2-21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_第1页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_第2页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_第3页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_第4页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毒理学复习纲要》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07级临床一教班、二教班毒理学纲要50A型;40判断;10多选刘云岗教授说他的部分(即1-3章)共31分,包含在PPt里,并且以理解居多,1-3章红色部分为他划出的必考点。但是卫老师说刘教授的部分考得很难,同学们复习时自己把握。卫老师说她的部分(4-10)考得较简单,很基础很直接。1-3章by赵嘉慧(一临床)4-7章的前半部by吕晓斐(二临床)7章后半部-10by韦青(二临床)第一章绪论1经典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经典毒理学(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现代毒理学:所有外源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

2、性评价与危险性评价的学科。2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但是考试的时候不会直接问毒理学研究的是哪三个领域?问法示例:问:工业和环境毒物除考虑对人的影响外,还要研究其对鱼类、鸟类、陆栖动物及植物等的影响这属于哪类毒理学范畴?正选:描述毒理学。)再三追问出题老师后:题目轮廓为—根据毒理学实验进行某些外源化学物的剂量设定----正选:属于管理毒理学的范畴。(1)描述毒理学---用以实验动物为受试对象的毒性实验,获得与各种染毒途径相联系的受试物毒性大小、受损系统和器官以及症状发生顺序和恢复过程等资料,可以为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为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2)机制毒理学---研究外源因

3、素对生物系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及分子机制。(3)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及食品进入市场足够安全。3理论、建设、推测、观点,猜测的肯定性的大小(同老师交流后,没有这道题)4毒理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2)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3R原则:优化(refinement)实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代替(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方法(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阈剂量没有准确值,只可由LOAEL或NOAEL得到近似最大无作用剂量值;且这些测定

4、值受样本含量和组距大小的影响很大。几个参数: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BMD(基准计量法)应用于制定非致癌物的可接受水平时比传统方法更准确,推荐替代LOAEL和NOAEL。现用于包括生殖与发育毒性在内的各种危险度评定。(4)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QSAR):QSAR是根据药效基因图谱和3D搜索与分子设计,确立了QSAR。这种QSAR研究,包括多个毒性终点以及致突变、致畸和致癌的QSAR研究,为开展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混合化合物(复合暴露)的危险评定创造条件。(5)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危险度

5、评定的依据)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标准、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3R法,QSAR法已在4中阐明。毒性、毒效应将在第二章中解析。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强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必考)2.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通过毒理学实验观察毒物的毒效应来了解认识毒物的毒

6、性。(必考)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4.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化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不利因素的易感性也不增高。 便于理解的例子(froPTT):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二者间无严格的界限。比如乙醇诱导肝脏CYP2e1,因后者是多种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活化酶,当同时接触亚硝胺时,前者为损害作用(增加机体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易感性),否则为非损害作用。5.毒效应谱毒物接触剂量/时间非损害作用

7、损害作用机体的化学物负荷亚临床改变基因突变无病理意义的生理、生化改变中毒细胞增殖死亡致癌、致畸6.毒作用的分类:(一)速发性或迟发型作用:前者:KCN,H2S,等。后者:典型者如致癌物:B(a)P,石棉,等;潜伏期可长达10-20年。与毒物吸收、分布及排泄速率不同及是否需要生物活化有关。也与所观察的反应有关,如矽尘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为速发型作用,而肺纤维化则为迟发型作用。(二)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对暴露部位直接的损害作用;全身作用---吸收和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所产生的毒作用。(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例子pp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