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

ID:29668453

大小:2.47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8-12-22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_第1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_第2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_第3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_第4页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自然保护区的选设原则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第五编野生动物资源综合管理内容与要求第一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一、自然保护工作的现状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地改变着自然界。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国家掠夺式地盲目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这种破坏对于生物界的影响特别显著,在许多国家仍旧保持原始状态的生物群落已经很难找到了。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深远,后果极为严重。1

2、9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已开始注意自然保护工作。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才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注视,亦开始公认自然保护是人类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讨论签订的公约中,就有四个是关于自然保护的公约。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1、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战略基地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种源的天然储源地3、自然保护区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地4、自然保护区是保存传统文化和认识自然的基地

3、第二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沿革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6年,在迄今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1、初建阶段(1956-1966)1956年以来,黑龙江、吉林、陕西、四川、云南和广东等省相继规划了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65年全国各地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700多处,其中自然保护区232处,面积约10200km2,它们的任务大都是以保护动物资源为主。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

4、区。1957年又在福建省建瓯县建立了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1958年在动植物最丰富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和勐腊三个自然保护区,对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物野象、野牛、犀鸟等进行保护。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建立了以保护珍贵植物红松树林为主的丰林自然保护区。1960年在吉林省建立了以保护温带生态系统为主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6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与临桂县的交界地区,建立了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银杉为主的花坪自然保护区等。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鼎湖山国家级自然

5、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该地带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影响,干旱少雨,几乎都是沙漠或稀树草原。而我国华南地区因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湿润多雨,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植物生长。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古老森林已不复存在,唯独鼎湖山这片森林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历史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1956年由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的。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管理1979年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

6、护区网,列为国际第17号生物圈保护区。1978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在保护区内建立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被定为与南半球同纬度的澳大利亚昆士兰亚热带森林保护区进行比较研究的姊妹站。1990年被纳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99年成为首批国家野外台站试点站。植被:鼎湖山森林覆盖率为78%,主要的植被可划分自然、半自然和人工植被三大类型。自然植被有:分布于海拔30-400米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本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8%。这一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特征的森林类型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本地带植

7、被的最高生产力水平及其自然资源的发展状况;分布于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500-900米的山地灌木草丛;分布于海拔30-250米的沟谷雨林;在海拔30米以下的河岸林。半自然植被有:分布于海拔100-450米的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丘陵的针叶林;分布于海拔500-600米山坡上的常绿灌丛;人工植被有大叶桉林、竹林和广东油茶林等。植物种类:根据长期调查,有野生高等植物267科,877属,1843种。其中苔藓植物45科,86属,141种;蕨类植物37科,74属,1

8、31种;裸子植物4科5属23种;被子植物181科,713属,1566种。此外,栽培植物约有390种。山地常绿阔叶林(500-800m)季风常绿阔叶林(30-400m)山地灌木草丛(500-900m)实验大楼2、停滞、破坏阶段(1966-1975)正当自然保护区稳步发展时,由于十年动乱“极左”路线的干扰,使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许多保护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