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

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

ID:29684667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2

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_第1页
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_第2页
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_第3页
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3-2014高中语文 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 鲁人版必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语文读伊索寓言同步检测鲁人版必修5(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8分)A.嫉妒(jì)    高超(chāo)  狂吠(fèi)衣锦还乡(jǐnɡ)B.怜悯(mǐn)笨坯(pī)信而好古(hào)坐井观天(ɡuān)C.厌恨(yàn)阅历(yuè)恼羞成怒(lǎo)卖弄风雅(mài)D.衰朽(xiǔ)发迹(jì)苟延残喘(cuǎn)情随事迁(suí)解析 A项“嫉”应读jí,“锦”应读jǐn。C项“恼”应读nǎo。D项“喘”应读chuǎn。答案 B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

2、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8分)(1)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________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2)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________,恼羞成怒……(3)我们________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A.浅薄 原型 思慕B.浅薄 原形 思慕C.淡薄 原形 仰慕D.淡薄 原型 仰慕解析 “浅薄”意为“不深刻”,“淡薄”指“不浓厚”。“原形”指“本来的面目”,贬义;“原型”指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思慕”意为“思念仰慕”,比“仰慕”意义

3、更全面。答案 B3.对下面一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8分)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样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解析 这篇课文是读

4、后感,以九则故事为例,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贯穿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恶的一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作者对每个寓言故事的“纠正”,通过联类引申来洞烛世相,讲的就是现代社会那些不良行为乃至丑恶现象,和寓言故事相比,其手法是怎样的狡猾。所以,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头脑要复杂一点答案 D阅读与鉴赏4.一些简单的笑话往往富有生活的哲理,请依照下面的例子完成题目。(9分)欠 着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路人:“我只有八十块。”乞丐:“那你就先欠着我二十块钱吧。”哲理:有的人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给他的永远不够多,不够好,贪欲取代了感恩之

5、心。原来如此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突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有的人总习惯强调别人带给自己的麻烦而忽略甚至忘记自己的错误或责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在儒家的传统中

6、,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如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

7、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

8、己意。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