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

ID:29770726

大小:3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23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_第1页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_第2页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_第3页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_第4页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鲁迅文学的起源与文学鲁迅的发生    “弃医从文”是鲁迅留日时期开始走向文学启蒙之路的一种经典说法,这一“文学常识”在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后广为普及与传播,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正像日本学者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所指出的,当某种观念一经确立,成为不证自明的东西,其“起源”便会被忘却,真相便会被遮蔽,理解也随之会发生“颠倒”。这并不是说,“弃医从文”的结论有什么问题,而是说,当“弃医从文”越来越成为一种无需分辨的普遍前提时,它可能会离鲁迅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越来越远,逐渐成为一种抽象而模糊的东西。也许,越是习而不见的问题,“颠倒”

2、的错觉现象才会更为严重吧。一 1903到1907:弃矿学医的“沉默”  对于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活动,人们多看重他在1907年前后的文章。一般的看法是,鲁迅在弃医从文后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903年前后的文章已不具有代表性了。留学后期的文章几乎凝聚了青年鲁迅所有的思想精华,也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气质,但问题是,这是否可以说明1907年的鲁迅与1903年的鲁迅就此切断了联系?  在阅读鲁迅留学前后期的文章时,我并没有获得人们常说的那种截然分裂的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它们在思想精神方面存在着某种深刻的一致性与延续性。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其一,不管

3、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救亡精神与富强思想一直为鲁迅所坚持。鲁迅提出“立人”之论,不是要否定“图富强”的现代化学说,而是要为其建构相应的现代性精神。其二,人的内面精神是鲁迅始终关注的基本问题,“张精神”的吁求也并不是从1907年才开始的。尽管在1903年提笔写作的时候,鲁迅的文章主题也无非是富国强兵,但鲁迅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人的精神问题。《斯巴达之魂》颂扬“武士之魂”,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鼓动,即使在介绍中国地质概况的《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仍“不觉生敬爱忧惧种种心”,提出了“因迷信以弱国”的精神启蒙问题。而在《说鲴》这样的纯科学论文中,鲁迅首先称

4、赞的也是科学发现背后的“怀疑”精神,这与后来从精神方面反思科学史教训的《科学史教篇》是同样的逻辑。其三,鲁迅对于自己的“少年之作”,并无否定之意,相反,是极为珍爱的。直到1934年末,他在为自己的Ⅸ集外集》作序时。特意为杨霁云编入的《斯巴达之魂》与《说鲴》两篇文章解释说:“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诚然,像更多学者所指出的,鲁迅的文章在1907年前后出现了关键词转移等许多变化,但应该看到,这种变化同时存在着内在联系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鲁迅的思想发生了一种根

5、本转变,不如说是从“天真”走向了成熟。  我想,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思想成长也要经历一种类似蝉变的过程:一方面,一些不合乎自身需要的外壳性的东西会脱落,一方面,一些内在基因性的东西也会在机体的更新中得到延续。而在这一去壳化的过程中,随着外壳性东西的不断脱落,真正属于自己的原质性的东西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并获得一种新的生长。所以,借用袁可嘉评新诗发展的说法,思想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向前发展而非连根拔起”的,思想成熟的内涵也在于能够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原理性的东西。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反对把鲁迅思想的发展理解为一种瞿秋白式的“从……到……”的不断抛弃旧我、一味

6、前行的过程,而认同许寿裳更切合实际的解释:“思想只管向前迈进,而主义却是始终一贯的”。  如果说思想成熟意味着某种基因性的东西会得以保存与延续,那么这种思想基因就必然是某种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竹内好以自己细腻敏锐的文学直感,觉察到会馆蛰伏时期的鲁迅。在沉默中抓到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可以叫做‘回心’的那种东西。他认为,凭借一种近乎宗教忏悔体验的“回心”,鲁迅找到了“成为其根干的鲁迅本身,一种生命的、原理的鲁迅”。至于“回心’的那种东西”是什么,竹内好不愿意把精神问题实体化,只模糊地称其为鲁迅一生所背负的“一个影子”。同时,竹内好也固执地认为

7、,鲁迅思想的“决定性时机”只能在s会馆,“我想像不出鲁迅的骨骼会在别的时期里形成”。这样的“想像”未免流于武断。对鲁迅这样不断反思自我的思想者来说,思想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而非可以一次完结的目标,这意味着鲁迅一生中会经历不止一次的“决定性时机”,“回心”也会在不同阶段的“决定性时机”发生。。实际上,早在1903年到1907年间,鲁迅就经历过一段不算短暂的写作沉默期,其直接结果便是弃医从文的发生。如果说“回心”的意义是伊藤虎丸所理解的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者宗教性自觉的文学性自觉”…,那么这一思想变化在鲁迅留日时期就已发生。至于后来的s会馆,不过是“回

8、心”现象的再一次发生。而且,如果没有弃医从文的这一次,大概也不会有s会馆抄古碑的那一次。因此,与其说s会馆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