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

ID:29882550

大小:7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24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_第1页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_第2页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_第3页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_第4页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临床执业医师——感染性腹泻病   一、病原学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很多,根据全国各地资料报道我国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仍以细菌性病原为主(城市57.6%,农村占64.9%)   细菌   1.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侵袭型大肠杆菌(EL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2.空肠弯曲菌:人类腹泻中约有3-4%由此菌引起,健康人带菌约1%,空肠弯曲菌肠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

2、童。   3.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感染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呈广泛流行,传染性强,症状严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二)病毒:6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秋季腹泻”流行,均认为系病毒引起,实际上当时把病因不明的腹泻均认为病毒性腹泻。由于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和防治工作的不断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   1.轮状病毒: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在电镜下于急性腹泻患儿十二脂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根据其类似车轮状形态,1975年命名为“轮状病毒”(RotaVirus),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

3、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所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   2.诺沃克(Norwalk)病毒:是成人与年长儿流行性非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3.肠腺病毒:可引起腹泻,正常人粪便中约5%亦能检测出该病毒,对于其在腹泻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议。   (三)其它: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隐孢子虫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它是迁延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及长时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腹泻易呈迁延性。   二、发病机制:   (一)细菌肠毒素的作用:近

4、年来,发现许多感染性腹泻病的致病菌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的特殊受体上,使细菌在上皮细胞外繁殖,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而致腹泻,根据肠毒素的作用机理,可分为:①细胞激活性肠毒素:由部分ETEC、沙门氏菌及亲水气单胸菌产生者为不耐热肠毒素(LT),经60℃10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分钟处理即可破坏,其分子量大,主要经受体激活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酸酶系统,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聚积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致使隐窝细胞对水、氯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同时又抑制绒毛上皮细胞对钠及氯的吸

5、收。还可通过神经反射增加小肠细胞释放五羟色胺而增加肠液分泌。另外一部分ETEC产生耐热肠毒素(ST),以100℃30分钟处理仍保留毒性,其分子量小,ST与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激活鸟苷环化酶系统,使该酶活性增强,从而使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对氯离子吸收减少。有些ETEC同时产生LT及ST,产生一种还是两种肠毒素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携带的质粒,能够产生两种肠毒素的ETEC菌株比只能产生一种肠毒素的菌株毒力大,导致腹泻的病情较重,病程也较长。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

6、溃疡和脓血便。   (二)病原体侵袭肠粘膜:EIEC、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炎性病变,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EIEC主要病变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亦可累及结肠,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小肠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在回肠和结肠,亦可波及整个胃肠道,某些菌株还可同时产生肠毒素,因此,临床可见细菌性痢疾样大便,也可发生水样泻。   (三)病毒病原引起小肠功能改变:有关轮状病毒引起胃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不十分清楚,有关病理形态的资料来源于对实验动物和患者十二指肠、空肠活检的病理检查,主要病变见于小肠近端,以十二脂

7、肠和空肠最严重,且可波及局部淋巴结。病理集中于小肠绒毛,潜伏期和疾病早期绒毛中病毒最多,病理损害最明显,感染十二小时病变小肠广泛瘀血,绒毛肿胀,固有层嗜酸细胞浸泣,柱状上皮细胞正常。18小时后许多绒毛变短,肿胀,伴有细胞浸润,绒毛上皮呈明显锯齿形,有些绒毛上皮细胞消失或平坦。即小肠绒毛主要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绒毛变短、数量减少、排列不整齐和不规则。感染病毒的细胞向绒毛顶部移行,其原部位的细胞从隐窝处移行而来的立方形细胞所取代,两者移行的时间相等,约为15小时(正常时需2-3天),由于茎部细胞向绒毛移行速度加快,致使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移至绒

8、毛顶部补充,故其吸收功能与双糖酶活力降低,导致渗透性腹泻。小肠绒毛的病理改变一般呈小片状且均为可逆性,病变托运费时间不长,一般发病8-10天即可完全恢复,在以上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可发生下述小肠功能改变:(1)绒毛萎缩,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