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与保健-论

中医食疗与保健-论

ID:30076897

大小:115.5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6

中医食疗与保健-论_第1页
中医食疗与保健-论_第2页
中医食疗与保健-论_第3页
中医食疗与保健-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食疗与保健-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医食疗学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前景中医食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食物或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医药典籍中,有效药食秘方验方达30万余首,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药理学的原始资料”,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信息,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中医食疗学术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当前一大潮流。现作综述如下。1中医食疗的理论《黄帝内经》是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其中的理论观点包括如下几点。1.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①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由此可见,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②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这主要体现

3、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药食用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物的治

4、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1.2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界有相适应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有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利用自然万物及中医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医疗保健活动,即中医所说的养生疗疾。近年来,时间医学研究证明,天人相应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可以减少物质、能量的消耗,提高机体自我调控的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确实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用天人相应观指导食疗,可以更好

5、地发挥其治疗优势。1.3药攻食补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认为凡是药物,其性味之偏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来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较小,平和无毒,一般用来补精益气,强身健体。表明虽然药食一体,但二者仍有区别。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高温、蛇蝎之毒及癖血、癖湿等病理产物。精气又称正气,泛指人体的精华物质及其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自我调控抵抗疾病、康复的能力。西医采用药物补替

6、人体自我调控的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调节酸碱平衡的液体疗法等等。这些疗法虽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存在着药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弊端。而药攻食补论正是基于保护人体正气的这一原则,从而成为中医食疗的重要指导思想。1.4调理阴阳的营养观《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对立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统一体中的脏和腑、血和气、物质和功能、气的降和升、人和出以及相对的静止和运动等等,都处于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协调状态,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即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

7、状态。如果这些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和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基于这种认识,《内经》提出了调理阴阳营养观,即用食物性味之偏,纠正人体阴阳盛衰之偏;《素问·骨空论篇》中指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调理阴阳之大法,据此中医饮食养生与治疗可以概括为补虚与泻实两大方面;同时中医提出不同体质人的饮食宜忌,如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懒动嗜睡,口中粘腻,便溏,脉濡滑,舌体胖,苔滑腻等特点的人为痰湿体质,应当忌食油腻;此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

8、方面,中医同样注重调和阴阳。使所用膳食无寒热升降之偏。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菜肴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脾胃不适之弊。1.5辨证施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运用中医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证候类型的过程,称作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称作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精髓。采用药物疗法称作施药,采用食物疗法称作施膳。《内经》奠定了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