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

ID:30405016

大小:102.1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29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_第1页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_第2页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_第3页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_第4页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儒学与中国传统农学儒学对于农学发展的阻碍,源于儒家思想对于士人务农的鄙视。这里的务农不仅包括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同时也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学习、研究和著述。最典型的就是孔子鄙樊须的故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视务农为小人之事,并非孔子所独有,孟子也有同样的看法。儒家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鄙视,又源于儒家的社会分工思想。孔子在斥樊迟为小人之后,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矣,焉用稼。"认为只

2、要统治者讲究礼、义、信,统治好老百姓,就不用自己直接去从事农业生产。儒家的社会分工思想,最典型的表述见于孟子对于许行的批评。许行号称是神农学说的门徒,主张自食其力,"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治。"而孟子则认为社会有分工,百工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为用,同时又主张社会分工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孟子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农业者,食人之事;务农者,劳力之人。因此,务农之人自然也就是小人。何谓"小人"?何谓"君子"?孔子还有自

3、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农之为事,重在地利,理当属于小人之事。因此,自樊须之后,中国知识分子都不愿轻易地谈论有关农业的问题,更不愿意躬亲农耕,或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研究和著述,以远小人之嫌。以致于在整个中国古代出现了一种"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现象。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农学的发展,明代马一龙在谈到他著《农说》的宗旨时说:"农者不知道,知道者又不屑明农,故天下昧昧不务此业。"而一些从事农业研究和著述的人则往往有一种"作贼心虚"的感觉。贾思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提到《齐民要术》的写作宗旨时,说"鄙意晓家童,

4、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这虽然可以看作是贾思勰的谦虚之词,但自谦中流露出了自卑的心态。这种因自卑而怕人耻笑的心态,在后世一些农学家身上也得到了反映。如,唐韩鄂在《四时纂要》"序"中说到,该书"虽惭老农老圃,但冀传子传孙。仍希好事英贤,庶几不罪于此。"又如,有的农书直接用"鄙"字来命名,而农书的作者则不敢留下真名实姓,如无名氏的《鄙记》和借托明代刘基所编著的《多能鄙事》。这多少有点自嘲的意味。农书以外的一些著述中,也流露出同样的情绪。如许多地方志在记载各地农作物时都非常简略,何以如

5、此,以宋嘉泰《吴兴志》为例,访该书在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名称之后,接着说:"询之农人,粳名不止此数种,往往其名鄙俚,不足载。"当然,这也可能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人类的一种通病,如法国著名的遗传育种学家法布尔(J.H.Fabre)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历史赞美尸骨累累的战场,却不屑于谈论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姓名,却不能告诉我们小麦是从那儿来的,这就是人的愚蠢之处。"但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对于这种愚蠢是负有责任的。有趣的是,"多能鄙事"一词竟出自孔子之口,《论语》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

6、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些农学家在自卑的同时,力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后世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们不仅借假圣人之口,而且还尽量附庸风雅,倾注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以区别于一般务农的"小人"。因此,深知务农为小人之事的贾思勰在作农书时不得不"采捃经传",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元代的王祯《农书》亦是如此,明阎闳《新刻东鲁王氏农书》序曰:"是书据六经,该群史,旁兼诸子百家,以及殊方异俗咸著,亦用心矣。"经传的影响不仅闪烁

7、农书的字里行间,甚至在书名上受其影响。《齐民要术》或许正是受到了"经传"的影响,"齐民"即治理人民之意,也就是"序"中所说的"安民",贾思勰总结了历史上统治人民经验,认为"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而富而后教的倡导者最早便孔子,此外,孔子还提出了"齐民"的思想,《论语·》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缁衣》亦言:"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贾思勰将农书命名为"齐民要术"或许正是从此而出。清代包世臣在其所著的一书中,也借

8、用了"齐民"一词,称为《齐民四术》,他的意义很明确,即治理百姓的四种法术,具体说来就是农、礼、刑、兵四种统治百姓的法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农以养之,礼以教之,不率教则有刑,刑之大则为兵。"书中虽然记载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但并不是为农而谈农,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治平之枢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