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

ID:30431528

大小:116.06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2-29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_第1页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_第2页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_第3页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_第4页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_第5页
资源描述: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年产稻谷最多的国家,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在水稻品种选育进行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矮秆稻种的兴起,使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取得了突破。第二次变革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稻杂种优势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到生产上。我国人多地少,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的影响因素,杂交水稻由于其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光能利用率高;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优势,在农业生产

2、上的推广和应用,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粮食形势,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章概况一、杂交水稻的诞生1926年,美国的Jones首先提出水稻存在杂种优势,并受到各国育种家的重视。其后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日本等都报道了水稻杂种优势研究成果。进入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工作也相继活动起来。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友等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但未能在生产上应用;美国、印度、前苏联、菲律宾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这项研究,但都未能完成三系配套。与国外相比,我国杂交

3、水稻研究工作起步较晚。1964年袁隆平从洞庭早籼稻中找出雄性不育株,并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10月李必湖和冯克珊等在海南崖县的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株。经过湖南、江西等省的育种家2年的努力,1972年冬育成二九南1号A和珍汕97A等不育系,1973年广西、湖南等地的育种家筛选出泰引1号、IR24、IR661和古154等恢复系,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二、杂交水稻在我国的应用从1976年在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来,至1998年已有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种植杂交水稻,全国累计种植面积为270亿多公倾,产稻谷

4、3亿多吨。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0%以上,个别省份(如江西、四川等省)90%以上为杂交稻。根据自然条件、组合要求、栽培制度等特点,可将我国的杂交水稻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1、一季杂交粳稻区。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宁夏、陕西、新疆、吉林、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江苏、上海、湖北、浙江也有少量的粳稻栽培。2、一季杂交籼稻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等省。3、双季杂交籼稻区。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自治区)。这些地区分早晚稻两季,早稻以常规

5、水稻品种为主,晚稻以杂交籼稻为主,杂交晚稻面积占90%以上。近几年来,该地区又在大力推广杂交早稻,实行早晚双季杂交稻。4、籼粳杂交水稻混栽区。这些地区,既适宜种植粳型杂交稻,同时也种植籼型杂交稻。主要分布在云南、浙江、江苏的部分地区。中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又面临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持续增长等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从1978-1988年10年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产量却大幅度提高主要归功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及种植面积都已经超过了水稻常规品种。因此,随着杂交水稻在中

6、国的水稻生产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的粮食生产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三、杂交水稻在我县的应用和发展为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摆脱我县贫粮局面,我县种子工作人员积极引起、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品种的几次更新换代,作物产量迅速提高。杂交水稻1976年在我县示范成功,使我县粮食生产的抗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产量稳步攀升。由于杂交水稻的强大优势,我县的种子部门看清了未来水稻的发展方向,充分利我县的气候、环境条件,积极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和发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1976-1980年的11年中,采取"公司制种和农户自

7、制自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来加速我县杂交水稻应用推广。随着形势的发展,千家万户制种质量差、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此,1987年县府确定杂交稻种子由县种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由于科技的投入和创新,1987-1990年四年平均每年制种1677.7亩,平均亩产118公斤,质量达国家一、二级标准,使我县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迈开了新步伐。1992年种子管理站成立,推行村级辅导员负责制,建立培养了一支精干的辅导员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基地全面管理等措施,促进了我县种子事业的发展。1996年实施省种子工程建设项

8、目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种子基地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工精选设施投入,市场进一步开拓,假劣种子查处等方面工作力度,使我县杂交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稳固,种子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得到了全面发展。我县杂交水稻制种整个发展过程可分五个阶段:1976-1983年为摸索提高阶段。该阶段产量低,质量差,平均亩生产杂交种子仅47.6公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