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

ID:30450458

大小:86.5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30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_第1页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_第2页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_第3页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_第4页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转载关键词解反讽系列原文地址:关键词解:反讽系列作者:思沉反讽(irony)源出于希腊文eironeia。古希腊文学中这个术语有三个意思:一、表示"佯装"。它最早出自喜剧里的角色Eiron(伊隆),这是一个"佯装无知"的人,他的对手是Alazon(阿拉宗),这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伊隆在阿拉宗面前总是装得愚蠢而无知,给对方造成错觉,结果在论辩中阿拉宗总是不攻自破。"在大多数批评用法中,反讽仍保留了'佯装'的基本意思,或与事实之不同的意思。"二、表示"旨在从对方口中套取真言的发问技巧","来自苏格拉底的一种富有特色的

2、假装的做法:在辩论中佯装无知,渴望得到启发,并且虚心地接受对方的意见,但是对方的观点在他的一再追问下证明是毫无根据,甚至会引向荒谬的结论",这又被称为"苏格拉底反讽"。(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三、指"反论"或"反语",古希腊修辞学家用它来表示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昆提利安把"反讽"作为修辞手法引入演说,又称为"罗马式反讽"。直到1502年,irony一词才在英语中出现,在18世纪初开始广泛使用,但反讽的意义基本上不出古典时期的理解。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反讽的意义有所扩展,并

3、成为广泛使用的术语。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施莱格尔兄弟认为,反讽是"对于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惟有模棱两可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的认可"(转引自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反讽就是矛盾的形态","矛盾是反讽的绝对必要条件,是它的灵魂、来源和原则"。(转引自D.C.米克《反讽和反讽性》)面对反讽的种种形态和解说,D.C.米克在《论反讽》中归纳出构成反讽的五种因素:一、"'无知'或'自信而又无知'的因素"。"这种态度在反讽者方面是佯装的,在受嘲弄者方面是真实的。"这是从反讽的词源意义上引申出来的特征。阿伦·罗

4、德韦说:"当今有很多批评家,尤其在美国,他们到处去寻觅反讽,因此不会漏掉标志其本义的本源词eiron(佯装者)演变而来的eironeia(佯装不知)。如果说这个词还像原来那样有什么功用的话,那么,意在被人识破时的佯装就仍然是它的基本意义。"(《喜剧的术语》)二、"事实与表象的对照"。这是说"反讽者展示某种表象,假装不知事实如何,而受嘲弄者被表象所蒙蔽,确实不知事实如何"。进一步说,"第一,反讽要求表象与事实相对立或相抵牾;第二,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对照越强烈,反讽越鲜明。"三、"喜剧因素"。"喜剧因素似乎是反讽的

5、形式特点所固有的因素,因为在根本上互相冲突、互不协调的事物与或真或假的深信至无知无觉地步的态度结合了起来。谁也不会明明白白地使自己陷入矛盾境地…因此,故意设置的矛盾的表象,便制造了一种只能在笑声中求得消解的心理张力。"这也如A.R.汤普森所说:"在反讽中,情感互相冲突…它既带有感情又带有理性--无论如何,在它的文学表现中是如此。要想理解它,人们必须保持超然而冷静的态度;要想觉察它,人们必须为出了偏差的人物或理想而感到痛苦。笑声发了出来,但又凝固在唇吻上。我们所关心的某人某事被残忍地戏弄着,我们观看可笑的事,却被它刺伤

6、了感情。从这一点可以推断:严格符合反讽的客观界定的对照,如果没有引起人们的这些矛盾感情,就根本不具有反讽性。"(《不动声色的反讽》)四、"超然因素"。这一因素"似是隐含在佯装的概念里,因为反讽者的佯装能力表明他能控制比较直接的反应。超然概念也似乎隐含在反讽观察者的概念里,在观察者看来,反讽情境或事件是一种场景,即从外部观察到的某种东西。观察者在反讽情境面前所产生的典型的感觉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居高临下感、超脱感和愉悦感"。这即如托马斯·曼所说:反讽是"无所不包、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它就是艺术本身的一瞥,也就

7、是说,它是最超脱的、最冷静的、由未受任何说教干扰的客观现实所投出的一瞥"。(《小说的艺术》)五、"美学因素"。米克说,反讽"如果想让它打动人,就必须对它加以'塑造'。反讽艺术,在其较低级的表现中,类似妙言智语或健谈家的艺术,大致依靠组织材料、选择时机和变化语调等手法;在它追求较大的效果时,也不放弃这些方面的考虑"。"生活本身所呈现的反讽事件和反讽情境,因为展示着艺术作品的平衡、简洁和精确诸特点,所以同样有着大小不等的反讽效果。"而且"有意从生活里选取的例子,也常常经过加工。即使在选取时,选择者也要有意无意地在脑海里塑

8、造这一事件,删除不相干的情节,增强对照效果,使非和谐因素构成比较密切的关联,或者强化反讽受嘲弄者那种过分自信的无知无觉状态"。在现代批评中,反讽受到许多批评家的重视,新批评派更是认为"这是唯一的词汇可以用来指出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克林思·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他们提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