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回归人文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

ID:30536697

大小:11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31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_第1页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_第2页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_第3页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_第4页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学情,回归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学情,回归人文  摘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人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是浸润,也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是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将人文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困难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教程中,往往囿于教材设计的思路,不能大胆创新,重教材轻学生,重过程轻效果,没有把学情放在首位,没有深入分析学情,而是凭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主观判断设计教学情节,脱离学生实际。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为学习者设计教学”,遵循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人文特

2、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学情人文教育《规则的演变》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看到刚刚踏上社会的“90后”、“富二代”、“官二代”曝出的一些社会新闻,如“马加爵”事件、“许霆案”、“我爸是李刚”事件、“李某某”事件等,社会反响强烈。这些事件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乱象,追根究底,很多人将其归结为道德良知的缺失,归咎于教育的失败。但教育究竟失败在哪儿?是缺少道德说教还是缺乏榜样示范?当然,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家庭的,又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对青年一代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更迫切。科学探求的是

3、客观规律,人要求10“真”;艺术追求的是主观情感,人要求“美”;人文崇尚的是精神境界,人要求“善”。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上述事件表明,这些从学校教育走上社会的青年缺乏的是人文素养。  对学校教育来说,人文教育课堂要尤为警醒。这种重要性正在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历史与社会》学科就是这样一门承担这种重要任务的课程,人文性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宗旨所在。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本质就是做人的素养。人文教育是一种主要基于人文主义课程的教育。人文教育之价值

4、,在于“唤醒个人自觉,凝聚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导向,以及克服惟智教育的偏失”。《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个目标一定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教材中所预设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必须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教师要从分析学情出发设计教学,将开发教材的人文价值与开发学生的人文价值相统一,目的是培养人。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将人文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困难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教程中,往往囿于教材设计的思路,不能大胆创新,重教材轻学生,重过程轻效果,没有把学情放在首位,没有深入分析

5、学情,而是凭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主观判断设计教学情节,脱离学生实际,人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水到渠成,反而有临场作秀之感。殊不知,人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是浸润,也就是“润物细无声”10,潜移默化才是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找准学生、教材和课标的契合点。其实《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每一课,总能找到这样的契合点。找到这样的契合点,即使教师在一堂课内只讲了一个案例,甚至只是提到一句为人处世的心得体会,学生也能心领神会,身在课堂,心向往之,对学生起到人文境界提升作用,那就是教师的成功。  这种成功,一定是立足于学情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历

6、史与社会》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弃过多、过高甚至空洞的说教,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使课堂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舞台,只要更好地达到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课堂本来就可以更轻松,学生本来就可以更喜欢这门课。  本文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的教学为例,在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为学习者设计教学”,遵循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人文特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厘清教学的主题和学生的学情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围绕现代社会“变”的主题,引导初中学

7、生逐渐融入社会,对生活的感知不断加深,教材设计三课一探究的教学主题:第一课规则之“变”,初中学生正在逐步形成“规则观念”,认识规则、制定规则、遵守规则是生活的基本内容;第二课传媒之“变”,传媒的变化见证生活的历史,学生开始参与社会交往,现代传媒开始深刻影响他们的生活;第三课生活之“变”,物质生活的变化影响精神生活的变化,感受生活的历史,汲取做事为人的智慧;第四课探究区域之“变”10,感受局部区域的变化。  其中第一课规则之“源”,是规则存在的前提和根据(必要性);规则之“变”,是规则具有历史阶段性,规则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对本课的基本学情分析主要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