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ID:30584017

大小:3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1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_第1页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_第2页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_第3页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_第4页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静脉输血(bloodtransfusion)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和血浆增量剂,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血液成分丢失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改善循环;能促进携氧功能,增加血浆蛋白;能供给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直接换救患者的生命。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输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应当注意血液制品也有潜在的危险性,再加之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及患者的体质等原因,仍有3%~10%的

2、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后的并发症,积极地给予预防和处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原因】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2.免疫反应:患者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患者或经产妇中。3.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

3、染。【临床表现】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h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预防及处理】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3.一旦发

4、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1h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度冷丁5O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6.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过敏反应【发生原因】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4h之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2.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

5、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所致。3.多次输血的患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荨麻疹和瘤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预防及处理】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2.献血者在采血前4h内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3.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

6、情需要须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0.5h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4.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原,寻找对该过敏原无接触史的供血者。5.患者仅表现为局限性皮肤搔痒、荨麻疹或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口服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25mg,继续观察;反应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畅通,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0.1%盐酸肾上腺素0.5~1m1皮下注射。6.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

7、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溶血反应【发生原因】1.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1即可产生症状。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血库冰箱应恒温4℃)、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3.Rh因子所致溶血: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Rh因子。我国人口99%为阳性,1%为阴性。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其血清中产生抗

8、Rh阳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1~2h发生,也可延迟至6~7天后出现症状。4.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所致延迟性的溶血反应。【临床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