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

ID:30615777

大小:3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01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_第1页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_第2页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_第3页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_第4页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公民概念在宪法的发展透析论文  “公民”概念[1]是指称与具有完整主权特征的现代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作为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之一的“居民”个人。在现代社会中

2、,“公民”意味着个人属于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主权、有一整套合法有序运作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国家”,“公民”是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的“价值属性”,是人的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依据法治原则,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是由“宪法”来加以规定的,因此,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这种法律身份,必须依赖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宪法的明确界定。  我国自清末推行仿行宪政、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纳入宪法的范围以来,作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的“公民”法律身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宪法规范的明确肯定,其间经历了一个

3、从“臣民”到“国民”,从“国民”到“人民”,从“人民”到“公民”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个人获得宪法上的“公民”法律身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从从属到平等、从不清晰到非常明确,“公民”概念使得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为“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宪法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公民”概念在宪法文本中的体现及特征  从“臣民”到“国民”  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历部宪法文本中,表述个人与国家之间政治联系的概念并没有出现“公民”一词。1908年清政府通过的《钦定宪法大

4、纲》采用了“臣民”一词,但该大纲文本中也没有出现与个人相对应的“国家”概念,只是使用了“大清帝国”。因此,在《钦定宪法大纲》中,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完全属于“从属性”的,个人是以“被统治者”的法律身份出现在宪法文本中的。  “国民”与“人民”混用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为了光扬辛亥革命之胜利成果,以及限制日后上台的袁世凯,于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临时约法》在表述与“中华民国”相对应的个人的法律身份时,同时使用了“国民”

5、和“人民”。但“国民”与“人民”作为宪法文本上所规定的个人的法律身份,两者之间内涵究竟有什么差异,并不是很清晰。  1913年由当时所谓的“中华民国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定的《天坛宪法草案》,继续沿用了“国民”与“人民”两词,但是,仍然没有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指称与国家相对应的个人。该宪法草案第三章“国民”,对“人民”的各项权利作出了详细规定。并且在第3条明确地规定:“凡依法律所定属中华民国国籍者,为中华民国人民”,首次提及“人民”资格的认定。很显然,从立宪技术上来看,该宪法草案基本上是“国民”与“人

6、民”概念混用。此后,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皆依此做出规定。  1931年5月12日国民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及193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大同小异,皆以“国民”指称国家主权的归属主体的每一分子或者具备中华民国国籍者,以“人民”概称权利义务主体。但《训政时期约法》又将“国民”与“人民”相结合,共同确认个人的各项宪法权利与义务。从上述各项规定来判断,似乎可以推断,在民国时期宪法文本上所规定的“国民”的整体范围与“人民”的范围大致上是

7、一致的,“国民”表现的是个体,而“人民”表现的是集体。  “公民”概念的法律表现  虽然“公民”概念没有明确出现在各种宪法文本中,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已经出现了“公民”概念,尽管所使用的“公民”概念与“国民”、“人民”概念的含义相混用,但作为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公民”概念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孙中山早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规定了“革命时期”党员的享受不同待遇的三种身份,并把党员和非党员的区别限定为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凡于革命军未起义之前进党者,名为首义党员;首义党员悉隶为元勋公民

8、,得一切参政、执政之优先权。凡于革命军起义之后,革命政府成立以前进党者,名为协助党员;协助党员得隶为有功公民,能得选举及被选举权利。凡于革命政府成立之后进党者,名曰普通党员;普通党员得隶为先进公民,享有选举权利。”至于“非党员,在革命时期内,不得有公民资格,必待宪法颁布之后,始得从宪法而获得之”。[2]  与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颁布的宪法文件不同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制定和发布的宪法性文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