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

ID:30711798

大小:19.4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2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_第1页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_第2页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_第3页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_第4页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_第5页
资源描述:

《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皖南经济发展道路探索论文关键词:皖南经济发展道路苏南模式本土企业融资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皖南山区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显得有些滞后。而与之比邻的苏南却乘着改革之风一路引航。从地理、历史、政策背景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皖南应在拥有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苏南模式”的发展道路,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

2、。      0引言  安徽长江以南,统称皖南。这里毗邻江苏、浙江,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的商贸文化。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全新的政策促进了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全国快速前进的步伐中,皖南地区的脚步却异常缓慢,开始与周边地区步伐不协调。本文将皖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在借鉴“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具有皖南特色的发展道路。    1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介绍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3、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建国以来,皖南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恢复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调整阶段及大发展阶段。然而近些年随着金融风暴及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皖南地区经济开始步入了一个缓慢发展阶段,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市场导向性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强调“以市场带动生产”,然而皖南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生产方式仍占主体。企业经营者着眼的市场仅

4、仅局限在本地区,以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为主。  企业的品牌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物资种类的丰富,品牌已越来越成为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品牌往往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皖南企业从起步阶段开始在产品的宣传、包装等方面投入不足,对品牌的建立及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整个皖南地区的企业能享誉国际的品牌只有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同等质量的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价格稍高的知名产品。因为品牌意味着信誉、质量及档次。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

5、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皖南地区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民间闲散资金、民工返乡带回劳务资金、银行借贷、外部资金。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主要渠道在融资时仍显得困难重重:①开拓精神不足,风险意识过强。在长期小农经济作用下,皖南地区人民更愿意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以降低风险。②银行不良资金过高,企业信贷不足。在现有的银行中由于大量

6、不良资金的存在导致我国信贷业不如其他国家发达。通常在我国申请信贷需要等值或超值的实物进行抵押,这便在无形中抑制了企业融资。③招商引资政策不健全。缺乏优良招商环境。往往资金的投入看中的是地方优惠政策及益于长久利益的招商环境。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皖南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限制各种政策出台及落实不透彻,另外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吸引外来资金。  政策贯彻力度不够。  1997年《乡镇企业法》出台,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捷之路。然而我国各地区因地方因素的干扰导致工作中心各不相同,或以乡镇企业发展为

7、中心或以国有企业改制为中心或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或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为中心。随着工作中心的转移,各种政策的落实力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政策落实甚至出现不稳定和断层现象。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皖南地区至今仍未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而与此同时苏南经济却在迅速腾飞。    2苏南模式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

8、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江苏南部地区主要是苏州、无锡、常州所辖的十二个县的乡镇企业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发展。1983年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根据该地区的发展特点第一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  苏南模式,“通常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1]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2]:①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②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③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