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ID:30926253

大小:1.10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4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材料体现了哪家的思想()A.儒家B.道家C.法家D

2、.墨家2.“西汉统一天下,从董仲舒的宇宙论开始,吸收了五行轮替的观念,将君主天命经常改换看作常态,不由一姓一朝永远统治。”材料中董仲舒的这一观念()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体现了儒学约束皇权的思想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3.在古代史籍中有许多关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的依据是()A.“霾”是灾难的象征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自然规律4.“然至性所存,伦常所系,正气之不至于沦澌!”这是对下图《明史·列女传》中一段记述的评价。这说明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

3、会风气败坏B.男尊女卑思想盛行C.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D.人性得到极大解放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

4、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D.李贽6.《明夷待访录·原君》中说“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此,他主张(  )A.无为而治B.君臣平等C.推翻君主统治D.批判君主专制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下面不属于这些“新思想”的是()A.否定传统儒学B.抨击君主专制C.提倡经世致用D.提出工商皆本8.《梦溪笔谈》记载:“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版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

5、作一字”。材料反映的是()A.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B.雕版印刷术得到推广C.活字印刷术得到改进      D.民间出版行业的兴盛9.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体现上述书法特点的是()ABCD10.“书成,魏子殁(死),廿(二十)余载,事局如故。”这是左宗棠在为《海国图志》作序时愤然写道的。这表明左宗棠()A.否定《海国图志》的价值B.变革政治制度的激进心态C.主张把“师夷长技”付诸实践D.已认识到清朝落后的根本原因11.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写到

6、:“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火器之精良,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对材料信息理解有误的是()A.王韬对西方社会制度存在误判B.王韬赞成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英国之行开阔了王韬的视野D.对洋务运动有一定程度反思12.1919年《申报》写道:“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

7、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A.发动维新变法B.倡导民主科学C.主张“尊孔复古”D.宣传马克思主义13.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