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系结构99934

网络体系结构99934

ID:30928347

大小:61.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4

网络体系结构99934_第1页
网络体系结构99934_第2页
网络体系结构99934_第3页
网络体系结构99934_第4页
网络体系结构99934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体系结构9993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结点之间耍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概念网络体系和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NetworkArchitecture):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Z间的接口及服务.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用分层研究方法定义的网络齐层的功能,齐层协议和接口的集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的网络结构可以从网络

2、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和网络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网络组织是从网络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的实现两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配置是从网络应用方面來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布局,硬件,软件和和通信线路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让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最早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名为SNA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齐层协议的集合结构化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处理的了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层次结构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分成层次分明的一组组容易处理的了问题,齐层执行i己所承担的任务.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结构化层次模型,有如卜•优

3、点:各层Z间相互独立,即不需耍知道低层的结构,只要知道是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灵活性好,是指只耍接口不变就不会因层的变化(甚至是取消该层)而变化各层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而不影响其他层有利于促进标准化,是因为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已经有了精确的说明网络协议协议(Protocol)网络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存在各种茅异,为了保证相互通信及双方能够止确地接收信息,必须事先形成-•种约定,即网络协议.协议:是为实现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交换规则(或称时序/定时关系)注:通信协议的特点是:层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实体(Entity)实体:

4、是通信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软硬件设施接口(Interface)接口:是指网络分层结构中各相邻层Z间的通信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SI/RM参考模型基本概述为了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Z间以及不同网络Z间的数据通信,就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否则异种计算机就无法连接成网络,这种共同遵循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就是国际标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即OSI/RM.ISO发布的最著名的ISO标准是ISO/IEC7498,又称为X.200建议,将OSI/RM依据网络的整个功能划分成7个层次,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interconnection),互操作

5、性(interoperation)和应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分层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分层原则如下:网络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结点内相邻层Z间通过接口通信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Z间的通信第七层应用层第六层表示层第五层会话层第四层传输层第三层网络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一层物理层OSI/RM参考模型OSI/RM的配置管理主要目标就是网络适应系统的要求.低三层可看作是传输控制层,负责有关通信子网的工作,解决网络小的通信问题;高三层为应用控制层,负责有关资源了网

6、的工作,解决应用进程的通信问题;传输层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起到连接传输和应用的作用.ISO/RM的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应用的服务;最低层为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层与层Z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Z间的接口來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卜•层提供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两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了物理层Z外(说明了只有物理层才有直接连接),其余齐对等层Z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齐对等层的协议来进行通信,如两个对等的网络层使用网络层协议通信•只有两个物理层Z间才通过媒体进行真正的数据通信.当通信实体通过一个通信了网进行通信时,必然会经

7、过一些中间节点,通信了网中的节点只涉及到低三层的结构.OSI/RM中系统间的通信信息流动过程在OSI/RM小系统间的通信信息流动过程如下:发送端的各层从上到下逐步加上各层的控制信息构成的比特流传递到物理信道,然后再传输到接收端的物理层,经过从下到上逐层去掉相应层的控制住信息得到的数据流最终传送到应用层的进程.由于通信信道的双向性,因此数据的流向也是双向的.比特流的构成:数据DATA应用层(DATA+报文头AH,用L7表示)表示层(L7+控制信息PH)会话层(L6+控制信息SH)传输层(L5+控制信息T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