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

ID:31012594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5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_第1页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_第2页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_第3页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_第4页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  摘要:以学习苏轼古诗文为例,通过接触作者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有鲜明个性,有鲜活形象,去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与作者的伟大灵魂,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文;苏轼;融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76-02  大家都知道,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文化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有着人文精神的丰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完美呈现。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但在中学阶段

2、,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一般都会认同学习古诗文是语文学习中、教学中较为枯燥、较为困难的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要么就是逐字逐句翻译,要么就是闭着眼睛死记硬背,所以一到上古诗文的课,平时那种上课的生趣就烟消云散。不仅学生为枯燥生硬的翻译唉声叹气,就连教师也为此而苦恼。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真正兴趣呢?在许多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上也曾看过许多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这方面的看法与见解,大多可归纳两点,一是导课要新颖与众不同,二是注重朗读成诵。不能否认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一定的好处,“新颖”至少能一时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朗读”6至少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但是否

3、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好说,是否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更不好把握了。在此笔者也介绍一下自己的看法与方法,希望通过此方法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笔者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古诗文,真正喜欢上古诗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的心与思想完全融入到诗文中,正真去接触作者的心灵世界,去感悟诗文的魅力与作者的伟大灵魂。当然,如何才能让学生完全融入是关键问题。人说,文如其人,其实反过来也一样,识人悟其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当每上到一篇新作者的诗文时,都会先从作者的生平、个性特征与创作风格入手,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他,有鲜明个性,有鲜活形象,

4、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接近与接受作者,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了共鸣就不怕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了。以下就以学习苏轼古诗文为例来谈谈。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中最先接触到苏轼的古诗文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短篇文言散文,记得当时上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翻译字词讲解课文内容,而是从作者的生平、个性特征与创作风格入手。讲到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一代盟主,最杰出的文学大家之一,其诗、词、文、书、画均为大家。才华横溢,创作力旺盛,著述宏富。还有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其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貌,而他被公认为可与屈原、陶

5、渊明、李白、杜甫比肩的诗坛巨擘;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的开创者;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6绘画与文同、米芾一起建立了宋代文人写意画派。此外,还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家。把如此多才多艺、稀世罕见的文化巨人展现在学生面前,怎么会不引起学生由心的崇敬仰慕之情,怎么会不引起学生对他的文章著作有强大的吸引力,相信至少也能激发学生想对苏轼进一步了解的冲动。有了这点冲动,就进一步来介绍苏轼的个性特征与写作风格,及讲一些至理至情的人生经历与故事。听故事可是初中生最大的兴趣,就算你一整节课讲下来,只要

6、您老师不觉得累,他们也听得带劲(当然除了一些好无生趣的故事)。  上《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是给学生讲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介绍为何称“乌台诗案”,苏轼是如何被诬陷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几个月后还好侥幸获释,责贬黄州,就很自然地衔接上《记承天寺夜游》的故事背景,因为这篇短文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四年时,在夜游承天寺所写的。若光从全文的字面来理解难以看出被贬的不适与郁闷,只是凸显出那个清闲自适,无牵无挂的自由灵魂。此时就让学生带着这种的疑惑,进一步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原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在心中始终保持着最可贵的精神――乐观主义,也因此他能写出那么

7、多旷达自适、情趣盎然、不亢不卑、幽默诙谐的文字,使读者丛中体会到他的浩然之气与赤子之心。《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责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与自己共赏明月,只好去寻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张怀民,这里就蕴含有多少责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两人散步庭中,以“空明积水”比拟明净月色,以“水中藻荇”比拟竹柏淡影,又是如此的悠闲,还自比“闲人”6,似自我轻嘲,似微讽世人,意味悠长。如果没有苏轼坎坷人生经历与豪放旷达、超凡审美情趣,便无法

8、写出这样生动的清幽之境。同样,如果学生不了解苏轼坎坷人生经历与豪放旷达鲜明个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