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写“真我”

感悟生活写“真我”

ID:31142960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感悟生活写“真我”_第1页
感悟生活写“真我”_第2页
感悟生活写“真我”_第3页
资源描述:

《感悟生活写“真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感悟生活写“真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抒“真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作文课上,放一段音乐、出示一幅(或几幅)画面、图片,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作文。针对学生写人物动作、神态、对话、心理等写得不具体的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然后写自己的(或别人的)活动及心理

2、活动。如写妈妈做饭的动作、自己打扫卫生的动作、一次测验的心理描写、一次跳绳比赛的心理描写等。一次、两次,渐渐地学生学会了把过程写具体,并注意描摹人物的神态、对话和心理描写等,同时还能通过具体细腻的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如一次劳动后,我将劳动的场景制成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以“××真能干”或“××劳动真认真”为题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作文学生普遍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劳动教育。  二、收集素材,感受生活写“真我”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

3、地流个不停。”3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习作才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1.观察中丰富见闻。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教师就得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只要教师有心、有情,就一定会令学生欣喜不已。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是身边所熟悉的亲人、同学、老师,也可以是工厂的工人、商场的营业员、街头的清洁工等,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倾听他们的语言诉说,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观察生活中有

4、意义的、有趣的、新鲜的事,如假期见闻、公交车上的故事、蚕儿吐丝、放风筝、第一次做饭等;观察生活中的物,如春天的柳树、夏天的萤火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冰雪等。总之,教师应让学生尽情地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2.收集中丰富储备。要让学生写好作文,第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写什么,写什么只有到生活中去找,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作文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可将在报纸、电视、网上等处看到的好词、好句、好的片段、好的文章摘录下来,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作文储备,为写出激情、写出“真我”打下

5、基础。  三、搭建平台,走进生活书“真我”  1.捕捉生活瞬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生活瞬间尤其宝贵。学习《要下雨了》时,外面正好下着小雨,这时我让学生观雨、听雨、读雨、品雨,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来,很快学生的笔下绘出了一幅幅“细雨图”3。又如,一次课前,铃声刚响过,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却对躺在地上的一把扫帚熟视无睹,我正欲要拾起扫帚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最后走进教室的小丽同学轻轻地拾起扫帚放在了卫生工具处。这一举动使我的怒气顿消,我以次为契机,把小丽刚才的举动、神态

6、、表情等进行了简单的描摹,让学生以“小丽真细心”或“一把扫帚”为题写一篇习作,字里行间同学们表达了对小丽的赞许,同时也流露出了愧疚之情。那位扔扫帚的同学表达了深深的自责。手捧一篇篇习作,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个“真我”,我为学生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2.感悟家庭生活。如“母亲节”那天,“我给妈妈洗次脚”;“劳动节”那天,“我当一天家”;“三八节”那天,“假如我是妈妈”;爸爸妈妈不在家那天,“第一次烧饭”(或“第一次洗衣”)等等,这些文章题目让学生在体验了家庭生活的快乐和父母的艰辛的同时,增长了生活的

7、自理和自立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家庭的感悟,写出体验作文。  3.感受田园风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农舍、溪边去真切感受,还可让学生的父母利用双休日、假期带学生回归大自然,拿起镰刀、锄头……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劳作,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这样写出的习作才能饱含真情,对新农村的热爱之情才能见诸笔端。读着那篇篇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和田园色彩的文章,我看到了“满脸是泥的捉虾人”,见到了“挥汗如雨的植树者”,望到了“晒黑的小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教师只有注意在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充分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创新生活,才能使学生心灵自由,笔下生花,写出“真我”。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