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ID:3115652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_第1页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_第2页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_第3页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物理教学中的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高中过渡在我们高一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个过渡,的确有必要的进行初高中老师的合作,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大问题。使升入高中的学生能尽快形成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在高一一年的成绩变化幅度巨大,这种现象是高中老师都非常熟悉的,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到,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高中与初中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

2、大差异,而大多数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就必然会产生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  首先,从教材内容讲,现行高中的物理课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单一到复杂,从标量到矢量,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比如:教材中对摩擦力的编排,初中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在高中同样是摩擦力的教学,首先须要弄清摩擦力是“矢量

3、”,其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相对运动”4对学生又是一个难点;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其大小的求解方法又不同,滑动摩擦力f=uF,而静摩擦力的计算又往往涉及到前面二力平衡合力为零的知识;还有摩擦力既可能是阻力,又可能是动力,这一点学生更是难于接受,因为初中摩擦力只作为阻力形式介绍的。  基于以上不难看出,初中物理侧重感性认知、形象思维、定性分析为主,揭示是什么?高中物理侧重理论的深入、实践的实效,也就是在剖析为什么?学习这样的教材,使高一学生学习物理要纵跨几个台阶。  台阶之一:从思维方法上,要求高一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

4、完成认识能力的一次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无疑是高一学生首要跨越的一级较高的台阶。  台阶之二:从数学要求上,对高一学生的数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分析、建模及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大台阶。  台阶之三: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上,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对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

5、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4  综上分析,拓宽思维,一题多解、思考最佳解题方法、物理模型的构建等等这些又是高中物理学习很难逾越的台阶。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针对初高中衔接工作要进行一些尝试,我认为作为高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过渡:  一是要把握好知识结构的过渡  首要任务是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衔接部分。把握好高中在哪些方面更深更广,哪些方面提法更严密,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就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坡度。  二是把握好思

6、维方式的过渡  初高中阶段对学生认知目标的要求不同,理论上的讲述,学生不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提供一定的内容背景,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景集中注意力,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思维方式的误区在什么地方。例如在学习“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学生往往忽略了将这种运动理论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即“汽车减速运动到V=0时将静止不动”,而误认为可以无限制减速下去。既使得出v<0的结果,也末发觉错误,甚至在教师经过理论的讲解,“v<0表示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学生仍有大部分显得很茫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放学骑车回家,发现前方红灯,你怎么办?学生

7、异口同声“刹车”,刹车后结果,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停止,而不会误认为反向运动。这种事例简单明了,学生易懂,也可让学生从中体会高中阶段考虑问题的周密性。  三是把握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过渡:  高中学生心理上的独立性,波及到他们在学习上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有了问题后能持之以恒地去探索,以争取有所发现,改变他们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4  四是把握好能力培养的过渡:  人的能力总是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表现在他们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才能办到。有效利用演示实验,增

8、强动手能力;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