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

ID:31170080

大小:11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_第1页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_第2页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_第3页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_第4页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  旧家庭梦碎  巴金出身的李家,与当时的许多大家庭一样,依然奉行着千百年来的“祖宗成法”:李老太爷拥有大家长的无上威权,他咳一声嗽,下人要心跳几下;并且,每个晨晚,不管刮风下雨,儿孙们都要来上房向他请安。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子女面前同样如此。尧棠的大哥尧枚一直梦想去北京或上海考大学,读自己所向往的化工系,然后去德国留学。但父亲早已替他安排好了人生:早日完婚,为祖父生个重孙。  而后,面对着如潮而来的三媒六婆,李道河先是征得老太爷同意,选出了两家,然后在祖宗神主牌位前点起香烛、叩头求拜,从两个纸团中拈了个“张”字,于是那个张家姑娘就成了李

2、尧枚的妻子。  这一切,对自幼聆惯古训的李尧枚,根本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回房痛哭一场后,全盘接受了父亲的安排。然而,李家却没有如李老太爷所设想的那样,继续兴盛下去。先是作为家中擎天柱的李道河忽然病逝,又有巴金五叔狂嫖滥赌东窗事发,令李老太爷“五世同堂”“长宜子孙”的夙愿几近破灭,开始精神恍惚。  1919年的除夕,千家万户团圆欢笑声中,李老太爷死了。  一个星期后,就在老太爷牌位前,李家叔婶们开始了激烈的遗产争夺战。几乎“每天都有争吵、打骂、诅咒之声”。一片不祥的气氛,在这个即将崩溃的大家庭中游荡着。8  目睹宗法礼教制度的种种不近人情,以及家族没落过程中的人性丑陋,

3、少年巴金于1919年前后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五四”新思潮刊物后,便渐渐发酵成了对于旧式家庭“腐朽没落”“等级森严”“摧残人性”的满腔痛恨。  当时,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谴责中国的家族制是“反自然”的,认为推翻旧式家庭伦理,就是要从“人子”的角度出发,否定传统的“人父”观念。由此,他提出了“幼者本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这是“五四”最重要的时代话题之一。对少年巴金来说,虽然祖父、父亲对他多有疼爱,但

4、依然和整个旧家族一起,被他放在了追求自由、幸福的对立面。  除了因为接受了新观念而痛恨旧家族制外,“五四”一代青年与父权冲突最为激烈之处,是在个人婚姻问题上。他们梦想着“亦夫妇,亦朋友,亦伴侣”的理想婚姻状态,在与传统“媒妁婚姻”发生正面冲突时,许多青年便直接与家庭决裂出走、或是不告而别了。  巴金最终下决心离家,也与婚姻问题有关。除了大哥屈服于父亲威严、选择接受包办婚姻之外,三姐尧彩的不幸婚姻,则直接刺激了他。  李尧彩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做继室。  1923年4月,尧彩出嫁。当时,巴金看见三姐“那张苍白的没有表情的脸”,和临上轿时痛哭失声、苦苦挣扎的情景;后来又在

5、拜堂仪式时看到新郎的世故庸俗,便“预感到了三姐命运的悲惨”。8  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一刻也不要在这里逗留”了。  出走之后  然而,巴金等“五四”一代青年离家出走之时,大多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当他们终于摆脱了家庭桎梏时,却往往发现,社会现实是一个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更难挣脱的桎梏。  正因此,鲁迅抛出了“娜拉走了以后怎样?”这个严峻的问题。  娜拉出走以后,不是回来便是堕落。个性解放也同样面临着这样未知又必然的命运。在鲁迅笔下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伤逝》中的涓生,在奔突无门后选择放弃,在悔恨中度过一生;《在酒楼上》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抗争未果后又回到了旧阵

6、营。  还有《伤逝》中的子君,毅然不顾父亲和胞叔的“威严和冷眼”,“分明地、坚决地、沉着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斗争胜利了,她的理想确实实现了,然而这却是另一出悲剧的开端……  这些文学中的典型化形象,已经预示了大多数个性解放者出走之后的命运。  作家萧红,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现实典型。  1925年,14岁的萧红由父亲做主安排婚姻。一年后,萧红将要读初中时,因父亲阻挠辍学在家。她以出家当尼姑为筹码,逼迫父亲让步。  1930年,19岁的萧红逃出家门与远房表哥陆振舜婚外同居。仅仅过了一年,两人就因为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实力,被迫各自回家。8

7、  萧红不久后又再次出走,但却屡屡遭遇情变,贫困交加中,女儿也被迫送人,历经种种流离与艰辛。从第一次离家出走到31岁去世,萧红在每个城市住过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即使是在上海这一座城市,她就搬过七八次家。  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在《咀华记余?无题》中写道,萧红“好像一个嫩芽,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  并不是真正的独立  对现实的残酷严重缺乏心理准备之外,青年们自身,也往往缺乏面对的勇气与坚毅,甚至缺乏离家独立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萧红是如此,巴金也是如此。  巴金是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家的,两人在南京一起生活到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