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

ID:31225828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_第1页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_第2页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_第3页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_第4页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孙子全胜战略源于吕尚论  摘要:孙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有兵圣之称。孙子的兵学思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既是军事理论家,同时又是战争的反叛者。但是,孙子的军事思想,却是发源于齐,继承于吕尚,特别是他的全胜战略,直接继承了吕尚“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军事思想,并且实践于吴,光大于孙膑。  关键词:孙子;吕尚;全胜战略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64-02  一  孙子的兵学思想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既是军事理论家,同时又是战争的反叛者。文章以孙子战争思想最高境界是全胜战

2、略,也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例,进行探讨。孙子认为: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①  孙子之所以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是对春秋无义战的最新解读。其核心思想是强国强兵,积极备战为第一要务。在他看来,战争不是什么好事,是不得已的行为,因为战争要付出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他曾经说过:“7凡用兵之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另外,战争一旦打起,速胜尚

3、可,如若不能便陷入持久战,则国力消耗殆尽,“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②因此,最佳的方式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又不损失国家的实力。  考察表明,孙子全胜战略思想来自于吕尚的战争思想。吕尚,也叫姜尚、姜子牙,原姓姜名望,又名子牙,所以后人称其为姜子牙。《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至国,修政,

4、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姜子牙在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败殷商建立西周的过程中,作为最高军事长官“太师”的姜子牙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大军事家。吕尚认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击而功,无沟堑而守”。③吕尚一贯认为战争是手段,目的是国家,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最高境界就是全胜。国是第一位的,战只是一种

5、为国的手段。所谓“……可成也,争强者,争胜者也,全胜可得王”7[1]。但是,孙子在继承吕尚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出春秋时期新一代军事家的战争观。  《司马法》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④意思是反对穷兵黩武,但是却不能忘记战争。古往今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和平环境是建立在强大军事实力之上,如果没有军事实力为保障,和平只是希望而不是现实。  以战去战非但达不到全胜战略反而有穷兵黩武之嫌弃,只有与政治结合才能变成现实。对此,吕尚提出“正而后伐,故功可得而立也”[1],认为只有“正”战才能取胜。所谓正战其实就是以德服人,利用政治

6、上的优势,人心向背决定成败。《孙子兵法?军形篇》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里的“道”内涵比较丰富,“我们应该理解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方针政策和体系规范,最终的理想目标就是要达到“民与上同意”即百姓和统治者同进退的一种和谐状态”[2]。但是,从政治高度考察,则必然与“德”与“正”相关联。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穷兵黩武的好战分子之外,绝大多数的军事家都是以“德”为先。尽管“兵者诡道也”,但那主要是指用兵的战术,正义之师仍然是主流,师出有名,攻伐有道,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  吕尚是西周开国重功,任周文王、周武王的太师,长期担任最高军事长官,

7、为兴周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司马迁所说吕尚的“本谋”又是什么呢,其实正是他治理国家的理念7“尊贤上功”。①作为显赫一时的军事、政治人物,他的军事活动、军事思想以及政治思想被当时总结,成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六韬》可能只是传世的记录之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周史六韬》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颜师古注曰“即今之《六韬》也”。惠、襄之间,指周惠王和周襄王之间,

8、即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19年。银雀山汉墓中《六韬》的发现,说明其历史要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孙子兵法》受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