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权会到农阵

从农权会到农阵

ID:31238789

大小:194.45 K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1-07

从农权会到农阵_第1页
从农权会到农阵_第2页
从农权会到农阵_第3页
从农权会到农阵_第4页
从农权会到农阵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农权会到农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從農權會到農陣──解嚴後台灣農運組織運作模式的變遷指導教授:詹素娟教授顏杏如教授指導老師:楊慧娟 老師撰寫學生:辛佩倫、鄭珮琦、游舒晴從農權會到農陣─解嚴後台灣農運組織運作模式的變遷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流程第三節研究範圍限制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五節文獻回顧第一章解嚴前台灣農運組織的運作模式回顧第一節解嚴前台灣農運組織發展背景第二節日治時期:台灣農民組合第三節光復後到解嚴前:農運組織沉寂期第二章1980年代末至20世紀末─農民權益促進會的運作模式第一節1980年代末至20世紀末農運組織發展背景第二節農權會源起與沿革第三節組織架構

2、模式第四節內部聯繫與對外議題操作第五節動員模式:五二Ο事件為例第三章21世紀迄今─台灣農村陣線的運作模式第一節21世紀農運組織發展背景第二節農陣源起與沿革第三節組織架構模式第四節內部聯繫與對外議題操作第五節串聯模式:七一七夜宿凱道行動為例第四章農權會與農陣運作模式之分析第一節運作模式之變遷特色第二節運作模式之變遷因素第三節對農運未來之啟發結論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一、研究動機我們的學校位於總統府斜對面,日治時代此處名曰榮町,為殖民之城的核心,學校圍牆內是日籍權貴的子女;光復後為博愛特區,仍是權力的中心,校園內的菁英高唱升學之歌。一個世紀後,

3、歷經政權的轉移及民主化狂潮的洗禮,島嶼多數的角落已蛻變為截然不同的面貌,光陰與記憶在此卻彷彿凝結了,我們在每日上學及放學的途中路經此,仍感到空間中的肅殺及威壓。我們不禁想於此進行歷史想像,在這幅似乎不曾流動地圖景之中,試圖追溯著時間之流而上。至於該以何者作為發想的起點呢?我們選擇了在空間上與我們相比鄰,卻因著社會位置的殊異而使終互不理解的、齊聚凱道的抗爭者們,盼望藉由這樣的發想,逐步編織出我們(北一女中的學生)、學校外頭熟悉卻又疏離的空間、以及底邊島民三者之間的連結,遂著手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自一九八O年代中期始,台灣進入了歷史上華人社會首次

4、的民主開放盛世,從一九八O年代後期直至整個一九九O年代,伴隨著首次總統直選與和平的政權轉移,各國社會史上主要的社運類型皆在此時紛紛出現,是公民社會大幅躍進的年代。王金壽等,《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新北市:遠足,2010,頁7-9。此時期成立的台灣農民權益促進會,即是解嚴後民間力量衝出禁錮,集結爆發的第一股農民能量。一九八八年,農權會發出第一份傳單〈台灣農民三一六行動宣言〉,由地方知識菁英號召農民走出農鄉,集結了五千多名農民及聲援團體一同到台北抗議。然而,此次訴求並未獲得政府回應,於是又有了同年的四二六及五二O行動,其中,五二O

5、是最震撼人心的一役,是夜,警方在激烈衝突的街頭逮捕了一百二十餘位抗議民眾,隔日則有九十二人以違反《集會遊行法》遭到起訴。事發後,中研院學者許木柱、黃美英等人為替農民洗清官方羅織的罪名,發表了《五二O事件調查報告書》,清華大學的教授們也發起〈我們對五二O事件的呼籲〉,是當時罕見的學者聯署支持社會運動。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新北市:印刻,2007,頁243-248。以農權會為主的農運,被當局嚴力鎮壓,領導幹部先後入獄,組織也分裂為「台灣農權總會」和「台灣農民聯盟」,且由於部分成員轉向政黨,一些農運訴求便可由體制內尋求變革,農運

6、遂沉寂了一些時日,直至2003年至2004年的「白米炸彈客」事件爆發,農民的權利自主意識抬頭,開啟了繼1980年代後第二波農運高潮。陳俐甫,《台灣學通訊》,第62期,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7,頁11。二OO67八年底,因為反對《農村再生條例》,一群散布在學界、法律界、社造界、非營利組織、自由媒體等領域的關心台灣農村的人士開始集結,組成了「台灣農村陣線」於2009年2月正式成立組織,定名為「台灣農村陣線」,簡稱農陣。自成立至2012年2月期間共三年的時間,農陣致力於立法遊說、草根串連與公共宣傳三個平行政策,廣邀專家學者草擬民間版

7、的農業相關法案,多方遊說立法委員連署;並多次協助組織地方性反粗殘徵收的自救會,亦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數個公民團體串連,同時並向下紮根,培養校園學子的組織與行動力;多次辦理開放的公民論壇,並透過各種具創意的「運動商品」之販賣與文宣設計,增加組織的能見度。王金壽等,《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新北市:遠足,2010,頁280-281。農權會與農陣為解嚴後兩個具標誌性的農運組織,目前卻未有人深入研究及分析兩者的運作模式,並加以比較與相互闡發,故筆者盼能藉由此兩個活躍時間未重疊的組織之運作模式,來觀看鑲嵌在政治與社會變遷理的台灣農

8、運組織,在解嚴後的迅速變遷。一、研究目的本研究考察解嚴後兩個標誌性的農民運動組織─台灣農民權益促進會及台灣農村陣線─的運作模式,比較其相互異同之處,以解嚴後政治與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