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

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

ID:3128137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_第1页
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_第2页
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_第3页
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学习,问出来的精彩  【摘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促问”不可小视。有效进行促问,会使学生敢问,会问,善于质疑,勇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促问问题意识自主质疑阅读探究  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从很多方面都对我们的观念进行了更新。其中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师生问答式变为学生的自主提问探究。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孩子的问题意识,要抛给学生正确的问题导向,教交给其质疑的方法,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因此促问这一教学策略便显得弥足珍贵。  现就自己在教

2、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促问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读课题时促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读课题,对课题进行质疑探究,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常抓住的促问点。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4》这篇课文的题目会让学生生发出很多的疑问:这是人物所说的一句话,那么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这是一条什么鱼?这条鱼最终有没有放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读题后所能生发的疑问。学生如果能在读题时便自觉生发疑问,然后带着疑问读文,那他们的阅读就会增添出许多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学生不难提出问题。我们老师所要做的是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加以质疑,久而久之形成读书时拿到文章

3、就能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养成自觉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探究的好习惯。  二、扣重点段促问  文章的重点段往往是这篇文章的重心所在,段落中所蕴含的问题往往就是学习整篇课文所应解决的问题。抓住了重点段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其他小的问题往往便会迎刃而解。如学习《珍珠鸟》这一课时,可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我”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呼唤?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美好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这些紧扣重点段所生发的问题只要解决了,整篇课文也就都读懂读透了。  三、抓关键词促问  小学课文的学习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很多课文的重难点都是抓关键词加以突破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

4、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对学生加以启发,从而挖掘出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问题。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读课题时,我便启发学生:用你的慧眼去观察发现,题目中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兴趣?有机灵的孩子一下子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课题中用“励志”,而不是“立志”?抓住这个关键词,引出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会让学生对徐悲鸿当时学画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四、于矛盾处促问4  有些课文在写作时往往会有一些看似矛盾的描写,其实暗含着特殊的含义。这些矛盾处很能激发学生的疑虑,抓住这些矛盾处促问,学生在自问自探中便会到领略到其中的特别之处。在学习《九色鹿》这一课时,课文描绘调达带着国王的军队前来

5、捉拿九色鹿时,对山林中的情景进行了这样一段描述:“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在此处启发学生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其中的矛盾:明明国王的部队要来捉拿九色鹿了,情势十分危急,为什么还要进行这样一段优美的描绘呢?这样促发学生生疑,便会更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写法,并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寻疑难处促问  一篇文章往往会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但在认识上却有难度的疑难处,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会容易忽略掉这些疑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来察觉这些疑难点,并在教学中适时点拨学生认识到这些富有深刻含义的知识。如学习《天安门广场》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五

6、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运用了双关手法,孩子们在品读时往往不会注意到其中的深意,若在此点拨一下:在此处发现什么疑问了吗?孩子们便会不由得发问道:“难道仅仅是只是写‘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吗?其中会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让学生生发疑问后再去探究,从而明白五星红旗代表的新中国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这样对句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远比让老师简单的“告诉”要有效。  六、在留白处促问4  留白,是文章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使文章意犹未尽。抓住留白处促发学生质疑,会探究出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如学习古诗《江雪》,在理解古诗的意义之

7、后可启发学生: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立刻质疑:为什么老渔翁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这时适时为学生补充柳宗元当时的情境及写作背景,便会极大地丰富诗的内涵。  七、探写法时促问  读一篇文章,我们往往会带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几方面进行阅读。当我们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到作者在写作表达上的独具匠心。在学完《泉城》的二、三、四、五自然段后,我在此进行了促问:我们刚才欣赏了四大名泉,在品读课文描写泉水的流动时你有什么发现与疑问?学生再次读句子便会发现:同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